[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60197.1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997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陈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小鲤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201 浙江省杭州市钱***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微生物 技术 河道 生态 治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属于生态环保技术领域,本发明可以通过修复盖盘河道底泥进行覆盖,利用河流的动态性质,通过流动磁球的磁吸能力将运动传递至内部的生热球,基于生热球和摩擦板之间的摩擦力迅速产生一定的热量,然后通过柔性导热板传递至供氧球上,利用供氧球遇热加速释放氧气的特性,一方面先通过气体的反作用力形成冲击,迫使供氧球离开柔性导热板并通过挤压杆挤压营养液囊释放出内部存储的营养液,维持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另一方面氧气在冲击过后逐渐渗透被微生物所利用,从而可以实时保持微生物良好的生物活性,提高对污染的修复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环保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河流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河流环境,造成损害河流生物资源,损坏河水和河流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健康等有害的影响,也是水体污染的一种。其污染程度随时间变化,而且扩散快,污染影响大。
河流污染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污染程度随径流量而变化。在排污量相同的情况下,河流径流量愈大,污染程度愈低;径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带来污染程度的时间上的差异。
2、污染物扩散快。河流的流动性,使污染的影响范围不限于污染发生区,上游遭受污染会很快影响到下游,甚至一段河流的污染,可以波及整个河道的生态环境(考虑到鱼的洄游等)。
3、污染危害大。河水是主要的饮用水源,污染物通过饮水可直接毒害人体,也可通过食物链和灌溉农田间接危及人身健康。
目前河流污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目前主要的物理处理方法包括截污、调水、清淤等水利工程,以及机械除藻、引水稀释、人工造流、河道曝气。物理修复的应用范围较广,可以用于各类水体黑臭,如城市黑臭水体和河道湖泊黑臭水体。但该类治理需要大型设备,且工程量巨大;化学修复是指在黑臭水体中加入一些化学试剂,来减轻或去除引发水体黑臭物质的方法。具体的化学修复方法有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这些方法虽然见效快、效率高,但是易造成二次污染;现阶段的生物修复技术比较繁多,大致可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其中微生物修复技术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己经成为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
但是受到河流污染的特性干扰,现有的微生物修复难以应用于河道中,其由于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给较为困难,导致微生物的生物活性较低,修复效果较差,另外由底泥释放出的污染容易导致河流出现二次污染,修复进度停滞不前。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可以通过修复盖盘河道底泥进行覆盖,然后针对性的先从源头进行治理防止出现二次污染,利用河流的动态性质,通过流动磁球的磁吸能力将运动传递至内部的生热球,基于生热球和摩擦板之间的摩擦力迅速产生一定的热量,然后通过柔性导热板传递至供氧球上,利用供氧球遇热加速释放氧气的特性,一方面先通过气体的反作用力形成冲击,迫使供氧球离开柔性导热板并通过挤压杆挤压营养液囊释放出内部存储的营养液,维持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另一方面氧气在冲击过后逐渐渗透被微生物所利用,从而可以实时保持微生物良好的生物活性,提高对污染的修复效果,然后通过浮力转移至河流中继续进行修复,可以实现良好的河道生态治理效果。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先清洁水面和水体中存在的垃圾及悬浮物,然后将修复盖盘均匀投放至水体中,并下沉至底泥处形成密实的覆盖层;
S2、修复盖盘首先展开对底泥的修复,并持续一段时间后重量减轻离开底泥进入至水体中,然后悬浮在水体中缓慢上升直至水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小鲤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小鲤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01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