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贝氏体钢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83398.3 | 申请日: | 2020-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15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赵平;闫二虎;王民庆;狄崇祥;张广法;张金秀;于立岩;杜芳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58;C22C38/44;C22C38/46;C21D8/00;E01B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80 | 代理人: | 耿恩华 |
地址: | 266042***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贝氏体钢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贝氏体钢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以质量百分含量计,所述贝氏体钢由以下成分组成:C 0.20‑0.30wt%,Si 0.3‑1wt%,Mn 1.5‑1.8wt%,Cr 0.4‑0.7wt%,Mo 0.15‑0.25wt%,Ni 0.8‑1.4wt%,V 0.1‑0.15wt%,N 100‑150ppm,余量为Fe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制备方法配合所述贝氏体钢的组成,通过对冷却过程中温度进行调控,使所得贝氏体钢中的晶粒尺寸得到合理分配,使制备得到的贝氏体钢具有优良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以及冲击韧性,满足作为钢轨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钢材,尤其涉及一种贝氏体钢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背景技术
贝氏体材料以及较高的强度、韧性,优异的耐磨性和抗滚动接触疲劳的性能,得到了材料研究学者和机械制造领域企业的高度关注。组织结构以及元素组成能够决定贝氏体钢的性能,贝氏体的尺寸是决定材料强度的关键因素,同时贝氏体尺寸也影响材料的塑性与韧性。研究人员通过控制晶粒尺寸来使所得贝氏体钢兼具塑性和韧性,但不同组成贝氏体钢的处理过程不尽相同。
CN 110195192A公开了一种超低碳贝氏体钢,其组成包括C:0.01-0.1wt%,Mn:1.8-2.3wt%,Si:0.3-1.5wt%,Cr:0.1-0.6wt%,Ni:0.5-2wt%,Mo:0.1-0.5wt%,V:0.01-0.25wt%,其余为Fe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显微组织主要为超低碳板条贝氏体组织,各元素的含量满足:C+(Mn+Si)/6+Ni/15+(Cr+Mo+V)/50≤0.8。其制备方法为:将原料采用炼钢工艺进行冶炼、铸造得到铸坯;将铸坯依次进行加热、开坯、粗轧与精轧,得到钢轨原型;将钢轨原型以恒定冷却连续冷却至贝氏体转变温度以下,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进行热处理,得到超低碳贝氏体钢轨。但所述超低碳贝氏体钢需要对原料的碳含量进行调整,实现C含量为0.01-0.1wt%则会增大前处理的成本与难度,不利于工业生产。
CN 103820734A公开了一种贝氏体钢轨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贝氏体钢坯进行热轧处理,热轧温度为880-930℃;(2)利用冷却装置对贝氏体钢坯进行冷却处理,所述冷却装置包括两个通气管道,两个通气管道分别设置在所述贝氏体钢坯的两侧,平行于所述贝氏体钢坯的延伸方向,任一个通气管道的横截面具有与所述贝氏体钢坯的半外轮廓一致的形状,且任一个通气管道与贝氏体钢坯之间保持宽度为0.5-1mm的间隙;通过冷却装置使处于终轧温度的贝氏体钢坯连续冷却至设定温度T,得到贝氏体钢轨。但所属制造方法需要在特定的冷却装置中进行,不利于推广应用。
CN 109897943A公开了一种纳米贝氏体钢的组织调控方法及其获得的纳米贝氏体钢,所述组织调控方法包括:对目标钢材料进行奥氏体化;在第一温度下对奥氏体化后的目标进行第一等温转变,直至目标钢材料的贝氏体生成量达到第一目标比例;在第二温度下对第一等温转变后的目标钢材料进行第二等温转变,直至目标钢材料达到第二目标比例。其中的第一温度根据第一目标尺寸和目标钢材料的奥氏体的化学成分含量计算得到,且第一温度高于目标钢材料的马氏体转变温度。
然后贝氏体钢的组成不同,则组织调控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所述阻止调控方法的实际应用限制较大,本领域技术人员难以根据上述阻止调控方法实现对特定贝氏体钢的阻止调控。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贝氏体钢及其制备方法,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得到具有良好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冲击韧性与延伸性能的贝氏体钢。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贝氏体钢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通过制备方法与贝氏体钢组成的配合,使制备得到的贝氏体钢的晶粒尺寸得到合理分配,使制备得到的贝氏体钢具有优良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以及冲击韧性,满足作为钢轨的用途。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833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