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乳头瘤病毒特异性T细胞受体及其抗肿瘤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87641.9 | 申请日: | 2020-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802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高福;孙萌;谭曙光;张贺琳;王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K14/725 | 分类号: | C07K14/725;C12N15/12;C12N15/867;A61K38/17;A61P35/00;A61P31/20;G01N33/574;G01N33/569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宋明;张莹 |
地址: | 10010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乳头 病毒 特异性 细胞 受体 及其 肿瘤 用途 | ||
本发明提供人乳头瘤病毒E6基因的T细胞表位特异性T细胞受体鼠源m2P8D TCR,其人源化形式h2P8D TCR,及它们的抗原结合片段,该两种T细胞受体分别由α、β两条肽链组成,还提供编码它们的核酸,包含该核酸的载体,包含该载体的宿主细胞及它们的抗肿瘤用途;还提供人乳头瘤病毒E6基因的T细胞表位特异性T细胞受体鼠源m2P8D TCR,其人源化形式h2P8D TCR及这两者的制备方法。所述两种特异性T细胞受体及其抗原结合片段能够作为免疫效应活化物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产生抗肿瘤等疾病的作用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能够特异性识别人乳头瘤病毒基因的T细胞表位的T细胞受体(TCR)或其抗原结合片段。
背景技术
2011年,癌症超过心脏病,成为全球第一大死亡原因。WHO在2013年12月公布,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数已经超过1400万名,这与2008年的统计结果1270万人相比,人数大幅增加。截至2020,癌症每年造成960万人死亡,全球每年约1万亿美金投入癌症诊疗。
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Allison及其他研究者确定了在T细胞表面负责识别抗原的αβT细胞受体(TCR)的基因结构。80年代后期,Boone、Rosenberg、Old等人分别研究发现,不同肿瘤病人体内均存在一些肿瘤特异性抗原,能够被T细胞所识别并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使得肿瘤免疫治疗的希望重新燃起,大量研究致力于肿瘤治疗性疫苗的研究和开发。2013年免疫抗癌疗法被Science杂志评为年度10大科技突破之首。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分子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等的快速发展,细胞免疫治疗作为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在肿瘤等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当前,新型细胞治疗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已经成为解决肿瘤等相关疾病的重要研究领域。
过继性T细胞疗法(Adoptive cell therapy,ACT)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癌症治疗方法,它可以通过重建癌症患者体内缺失或较弱的免疫系统,以达到抗肿瘤的效果。ACT疗法的机制为从肿瘤患者体内分离免疫活性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和功能鉴定,然后向患者回输,从而达到直接杀伤肿瘤或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而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因此,寻找仅表达在癌症组织上而非正常必需组织上的抗原成为ACT疗法的限制因素。
目前,ACT疗法包括T细胞受体工程化细胞(TCR-T)治疗技术和嵌合抗原受体工程化T细胞(CAR-T)治疗技术。通过这些技术,ACT在多种癌症,例如黑色素瘤、宫颈癌、淋巴瘤、白血病、胆总管癌和成神经细胞瘤中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当前,CAR-T在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的治疗中也实现了重大突破,大大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然而,在实体瘤治疗研究中,由于有限的特异性靶点使得CAR-T细胞的治疗前景并不明朗。
与CAR-T细胞利用抗体靶向胞外抗原不同,TCR是所有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与CD3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外周血中,有90%-95%的T细胞表达TCR。TCR是由α、β两条肽链组成,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其抗原特异性存在于V区(CDR1、CDR2、CDR3),其中,TCR拥有的CDR3直接决定了其抗原结合特异性。经过基因改造的TCR的T细胞,可以对肿瘤细胞表面上的抗原分子进行特异性识别,进而针对肿瘤细胞产生免疫反应。
TCR-T细胞免疫治疗最早在20世纪末应用于HIV的治疗中,目前已在骨髓瘤、黑色素瘤、食管癌、肝癌等治疗中表现出积极的治疗前景。近年来,研究发现基于MART-1、MAGE-A4、NY-ESO-1、WT-1等肿瘤抗原而进行了特异性TCR工程化改造的自体免疫细胞在治疗黑色素瘤、食管癌、多发性骨髓瘤、滑膜细胞肉瘤等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开发前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876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