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移动储能电动汽车的可调度容量预测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88013.2 | 申请日: | 2020-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6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华光辉;钱科军;许晓慧;刘剑峰;肖宇华;许庆强;刘乙;李亚飞;谢鹰;仇新宇;秦昊;居蓉蓉;孔爱良;陈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210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移动 电动汽车 调度 容量 预测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基于移动储能电动汽车的可调度容量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荷电状态和预设行驶距离所属的预设行驶距离区间确定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响应功率;
根据所述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响应功率确定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全部电动汽车的可调度容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荷电状态和预设行驶距离所属的预设行驶距离区间确定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响应功率,包括:
根据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荷电状态和预设行驶距离所属的预设行驶距离区间确定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状态;
根据所述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状态确定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响应功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荷电状态和预设行驶距离所属的预设行驶距离区间确定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状态,包括:
当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荷电状态处于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预设行驶距离所属的预设行驶距离区间对应的电动汽车的荷电状态下限值与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预设行驶距离所需的荷电状态之间时,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状态为充电状态;
当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荷电状态处于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预设行驶距离所需的荷电状态与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预设行驶距离所属的预设行驶距离区间对应的电动汽车的荷电状态上限值之间时,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状态为放电状态;
当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荷电状态等于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预设行驶距离所需的荷电状态时,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状态为空闲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预设行驶距离所属的预设行驶距离区间对应的电动汽车的荷电状态下/上限值的计算式如下:
式中,a、b为预设系数,SOCmin为调度时刻t接入电网的第i辆电动汽车的预设行驶距离所属的预设行驶距离区间对应的电动汽车的荷电状态下限值,SOCmax为调度时刻t接入电网的第i辆电动汽车的预设行驶距离所属的预设行驶距离区间对应的电动汽车的荷电状态上限值,为在调度时刻t接入电网的第i辆电动汽车的预设行驶距离所属的预设行驶距离区间内电动汽车的预设行驶距离平均值,W100为电动汽车的百公里耗电量,Q为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
其中,按下式确定
式中,N为在调度时刻t接入电网的第i辆电动汽车的预设行驶距离所属的预设行驶距离区间内电动汽车的数量,dj为预设行驶距离区间内第j辆电动汽车的预设行驶距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响应功率确定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全部电动汽车的可调度容量,包括:
对所述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响应功率进行求和,获取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全部电动汽车的可调度容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全部电动汽车的可调度容量的计算式如下:
式中,Pi(t)为在调度时刻t接入电网的第i辆电动汽车的响应功率,M为在调度时刻t接入电网的电动汽车的数量。
7.一种基于移动储能电动汽车的可调度容量预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荷电状态和预设行驶距离所属的预设行驶距离区间确定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响应功率;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各电动汽车的响应功率确定调度时刻接入电网的全部电动汽车的可调度容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东南大学,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8801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