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人机集群表演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90589.2 | 申请日: | 2020-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788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2 |
发明(设计)人: | 何文灿;钟豫粤;陈楚雄;黄智勇;吴文韵;郑仲岳;何春霞;何棱;赵汝桂;王维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1/10 | 分类号: | G05D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朱颖;刘芳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人机 集群 表演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人机集群表演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通过测试获取无人机集群的飞行数据,该飞行数据包括立体空间网络数据、无人机集群的飞行路径数据以及无人机集群的飞行流量数据;根据该无人机集群的飞行路径数据,确定该无人机集群的主覆盖小区;根据该无人机集群的飞行数据,确定该无人机集群表演的关键指标;按照该无人机集群表演的关键指标的参考值,对上述主覆盖小区进行优化处理;基于优化后的配置进行无人机集群表演。上述无人机集群表演的方法和装置,能够在低延时下提高大规模无人机接入的成功率,从而保障大规模的无人机集群表演的顺利进行。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人机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无人机集群表演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日渐成熟,无人机集群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今,在一些大型的活动中,常常需要多个无人机组成一个无人机集群来进行表演,表演中的多个无人机受一台计算机的统一调控,无人机和计算机之间采用无线网络进行通信。因此,不仅需要将单架机器接收信号的延迟差控制到最小,而且还需要将指令上传的延迟速度控制在毫秒级别。因此,解决上千级别的无人机接入的需求以及保证上千级别的无人机通信及时的问题,成为无人机集群管理的重点。
现有技术在无人机集群表演中,采用的主要技术有蓝牙技术、紫蜂协议(zigbee)技术、无线上网(Wi-Fi)、运营商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rd-generation,3G)技术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rd-generation,4G)技术来实现控制信号的传输。但是,蓝牙技术受限于其模块的发射功率,传输距离短;zigbee技术传输速率太低;Wi-Fi的接入用户数主要受路由器硬件性能和自身协议限制,适合小规模无人机飞行;3G技术受限于14.4Mbps的基站总速率和每个载波承载60个用户,无法满足批量无人机的接入和使用。4G技术目前单载波承受120个用户时可以基本正常使用,预计10载波方案可承受上千台无人机的集群表演,但多载波方案可能会面临多载波之间的异频切换不及时问题和载波之间业务均衡问题。因此,现有的无人机集群表演无法保障大规模的无人机集群的表演顺利进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人机集群表演的方法和装置,能够在低延时下提高大规模无人机接入的成功率,从而保障大规模的无人机集群表演的顺利进行。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人机集群表演的方法,包括:通过测试获取无人机集群的飞行数据,所述飞行数据包括立体空间网络数据、所述无人机集群的飞行路径数据以及所述无人机集群的飞行流量数据,其中,所述立体空间网络数据包括所述无人机集群的起飞区域的网络数据和所述无人机集群的飞行阵列区域的网络数据;根据所述无人机集群的飞行路径数据,确定所述无人机集群的主覆盖小区;根据所述无人机集群的飞行数据,确定所述无人机集群表演的关键指标,所述关键指标包括所述无人机集群的调度时延、每个无人机的下行承载感知速率以及所述主覆盖小区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态最大用户数;按照所述无人机集群表演的关键指标的参考值,对所述主覆盖小区进行优化处理;基于优化后的配置进行无人机集群表演。
本申请实施例的无人机集群表演的方法,利用立体空间网络测试手段解决了空域立体测试的难题,实现快速精准优化,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无人机集群飞行数据的采集、分析,确认网络保障的重点方向,从而制定准确有效的网络软硬件扩容方案,利用多次彩排数据确定无人机机群表演的关键评价指标,最后根据关键指标的参考值对无人机集群表演对应的主覆盖小区进行配置优化,提高了在低延时下规模无人机接入的成功率,从而保障大规模的无人机集群表演的顺利进行。
可选地,所述通过测试获取无人机集群的飞行数据,包括:通过将采样终端绑定在无人机上的方式,对所述飞行阵列区域进行立体打点,获取所述飞行阵列区域的网络数据。
可选地,所述按照所述无人机集群表演的关键指标的参考值,对所述主覆盖小区进行优化处理,包括:对所述主覆盖小区的基带板进行扩容;和/或,降低所述主覆盖小区的周边干扰小区的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905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