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固体发酵处理棉粕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96440.5 | 申请日: | 2020-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50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赵春海;冯宗玲;张国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春海 |
主分类号: | A23K10/12 | 分类号: | A23K10/12;A23K10/37;A23K20/105;A23K20/20;A23K50/00;A23K50/75;A23K50/80;A23L5/2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于晓晓 |
地址: | 2566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固体 发酵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棉粕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固体发酵处理棉粕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原料预处理:按重量百分比取棉粕、麸皮、尿素和硫酸铵搅拌混匀,调节棉粕含水重量为50‑70%;然后进行高温灭菌;(2)接种发酵:接种微生物发酵剂:酿酒酵母的用量为棉粕质量的1‑3%,红曲霉的用量为棉粕质量的1‑3%;先加入酿酒酵母发酵,然后加入红曲霉共同发酵;(3)干燥:发酵结束后,将步骤(2)中发酵处理过的棉粕烘干,粉碎后过筛。该方法缩短了微生物发酵周期,提高了处理效率,并能有效降低棉粕中游离棉酚的含量,同时提高了棉粕的营养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棉粕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固体发酵处理棉粕的方法。
背景技术
棉粕是棉籽经脱壳、加热、压扁成薄片用溶剂己烷浸出油后所剩余的副产品,棉粕中含蛋白质40%以上,赖氨酸1.59%,蛋氨酸0.52%,是一种理想的饲料原料。但是,棉粕中还存在多种抗营养因子,即棉粕中所含有的一类对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代谢以及对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不良影响的物质。棉粕中的抗营养因子的主要有游离棉酚和植酸。游离棉酚是一类具有活性醛基和羟基的毒性较大的有机化合物,植酸在棉粕中的含量平均为1.66%,影响动物对饲料中钙、磷、铁、锌等矿物质元素和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减缓动物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因此棉粕必须进行脱毒后才能充分利用。
目前常用的脱毒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通过高温处理,能耗高,化学方法,通过化学试剂进行处理造成环境污染,生物方法即通过微生物发酵处理棉酚,节能环保。基于此,专利CN 104642726 A提供了一种棉籽饼粕的微生物脱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棉籽饼粕粉碎后,取棉籽饼粕碎片加入麦麸、玉米粉、葡萄糖、尿素、七水硫酸亚铁、氯化钠,硫酸锰混匀,调节含水重量,制成棉粕脱毒发酵培养基;投加4~8%的由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产朊假丝酵母嗜酸乳杆菌、米曲霉组成的脱毒微生物发酵剂,低温发酵脱毒发酵4~6天,干燥后即得,游离棉酚可下降85%以上。专利CN 102138632 A提供了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去除棉粕中游离棉酚的方法,包括:a.准备棉粕原料;b.在原料中添加料水,棉粕原料与料水的重量比为1:0.3~0.8;c.按一定比例接种微生物菌种,所接种菌种按含有菌种的培养基重量或体积与棉粕原料重量的百分比计,分别为地衣芽孢杆菌0.1%~10%、干酪乳杆菌0.1%~10%、酿酒酵母菌0.1%~10%;d.控温发酵,发酵温度为30℃~50℃;e.在d.步骤结束后,对经过发酵过的棉粕进行烘干-粉碎-检验-包装,产品中的游离棉酚相对于原棉粕中的含量可以下降60%以上。但是,目前微生物发酵法处理棉粕的方法仍旧存在以下问题:周期长、游离棉酚脱除率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微生物发酵处理棉酚时存在的周期长、处理率低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微生物固体发酵处理棉粕的方法,缩短了微生物发酵周期、提高了处理效率,并能有效降低棉粕中游离棉酚的含量,同时提高棉粕的营养价值。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微生物固体发酵处理棉粕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原料预处理:按重量百分比取棉粕、麸皮、尿素和硫酸铵搅拌混匀,调节棉粕含水重量为50-70%;然后进行高温灭菌;
(2)接种发酵:接种微生物发酵剂:酿酒酵母的用量为棉粕质量的1-3%,红曲霉的用量为棉粕质量的1-3%;先加入酿酒酵母发酵,然后加入红曲霉共同发酵;
(3)干燥:发酵结束后,将步骤(2)中发酵处理过的棉粕烘干,粉碎后过筛。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原料预处理:按重量百分比取棉粕75-80%、麸皮5-10%、尿素3-5%和硫酸铵5-7%搅拌混匀,调节含水重量为50-70%;然后在110-115℃、0.05-0.10MPa进行高温灭菌30-5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春海,未经赵春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964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