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力切换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98370.7 | 申请日: | 2020-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608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发明(设计)人: | 支云峰;侯之超;赵天罡;朱泽航;昕琦;朱一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D21/00 | 分类号: | F16D21/00;F16D23/02;F16D55/226;F16H57/023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廖元秋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 切换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动力切换装置,包括传动轴、支撑机构、传动机构、两个运动机构和内、外离合器;其中,传动轴一端与传动机构输入端固定连接,传动轴另一端与车身动力源连接;支撑机构套设在传动轴上并与车身固定连接,支撑机构始终保持静止;传动轴通过传动机构同时与两个运动机构连接;内离合器和外离合器分别位于第一运动机构的内外侧;通过内离合器的闭合与分离,控制第一运动机构与支撑机构之间是否存在相对运动;通过外离合器的闭合与分离,控制传动机构与第一运动机构之间是否存在相对运动。本发明仅通过两个离合器实现了动力切换、刹车及被动姿态调整功能,且实现了在不同的动力输出机构之间进行动力切换。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离合传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绝大多数车辆均为轮式驱动,但在恶劣路况下易发生陷车等状况。相比之下,履带式车辆通过性高,但高速行驶效率较低。如果能够使用轮履转换装置,在不同路况下使用不同的驱动方式,就可以综合两种的优点,但其难点在于如何驱动轮式传动和履带式传动。针对此问题,现已有几种典型的解决方案。
第一种方案就是轮式状态和履带式状态分别驱动:轮式传动时和普通车辆一样,使用电机或者内燃机作为动力源;履带传动时再单独使用一个动力源。但这种方案结构繁琐,占用体积大。对于整车的性能和维护保养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种方案是履带和车轮共用一套动力系统,使用动力切换装置,完成轮式传动和履带传动的转变。目前,国内已经有类似的动力转换装置。例如申请号为2017106406281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一种可快速转换形态的轮履复合式机器人,就是通过单个离合完成轮式传动和履带传动的切换。在离合分离时,履带抬起不运动,此时即为轮式传动。在离合接合时,履带放下并转动,此时为履带式传动。相对于分别驱动的方案,单离合是一种改进。不过在这种方案中,履带和普通车轮是两套独立的机构,依然存在着结构复杂、占用体积大的问题。
综上所述,针对车辆领域,目前的动力切换机构多为将动力输出至同一机构,无法实现切换后输出至不同机构的目的,即使有输出至不同机构的设计,其性能也不尽人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动力切换装置,是一种可以实现动力切换的三段式双离合机构,可以更好地满足在不同机构之间切换动力输出的需求。
针对上述机构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段式双离合机构,其能够快速、平滑地进行动力切换,同时可以将输出动力传递至不同机构,适用场合更广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动力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动轴、支撑机构、传动机构、第一运动机构、第二运动机构、内离合器和外离合器;其中,传动轴一端与传动机构输入端固定连接,使得传动机构随传动轴的转动而转动,传动轴另一端与车身动力源连接;支撑机构套设在传动轴上并与车身固定连接,支撑机构始终保持静止;传动轴可在支撑机构内自由转动,并通过传动机构同时与第一运动机构和第二运动机构连接;内离合器和外离合器分别位于第一运动机构的内外侧;
当外离合器闭锁、内离合器分离时,第一运动机构、第二运动机构和传动机构共同随传动轴的转动而运动;
当内离合器闭锁、外离合器分离时,第一运动机构保持静止,第二运动机构和传动机构随传动轴的转动而运动;
当内离合器和外离合器同时闭锁时,传动轴通过传动机构使第一运动机构和第二运动机构停止运动。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仅通过两个离合器实现了动力切换、刹车及被动姿态调整功能,整体结构简单,占用体积小,易于安装,操作方便快捷,响应时间快,可靠性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983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