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稀土尾水脱氮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03727.6 | 申请日: | 2020-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908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树德;张博程;王占生;杨忠平;李颖;杨雪莹;蔡振峰;李春晓;云箭;陈曦;王薏涵;李秀敏;张晓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中油爱索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刘娜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稀土 尾水脱氮 装置 方法 | ||
1.一种稀土尾水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脱氮单元(10),所述脱氮单元(10)包括顺次串联的一级反应区(11)、二级反应区(12)、…、N级反应区和厌氧氨氧化反应沉淀区(14),所有反应区均包括硝化反应段、固液分离段和厌氧氨氧化反应段,稀土尾水从所述一级反应区(11)的一级硝化反应段(111)进入所述脱氮单元(10),并在所述一级反应区(11)的所述一级硝化反应段(111)、一级固液分离段(112)和一级厌氧氨氧化反应段(113)之间循环流动进行脱氮处理,然后依次进入所述二级反应区(12)、…、所述N级反应区和所述厌氧氨氧化反应沉淀区(14)进行进一步脱氮处理,直至达标后排出,其中,N为所述反应区的级数;
曝气组件(20),所述曝气组件(20)为多个,多个所述曝气组件(20)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硝化反应段内;
推流组件(30),所述推流组件(30)为多个,多个所述推流组件(30)分别与多个所述反应区对应设置;
可调节出水堰板(40),所述可调节出水堰板(40)设置在所述厌氧氨氧化反应沉淀区(14)内,且位于所述厌氧氨氧化反应沉淀区(14)靠近所述N级反应区的一侧;
所有所述反应区的所述硝化反应段和所述厌氧氨氧化反应段之间均具有连通管路,所述推流组件(30)设置在所述连通管路上,以使稀土尾水硝化液从所述硝化反应段通过所述固液分离段流至所述厌氧氨氧化反应段后,再通过所述连通管路回流至所述硝化反应段,形成循环流动;
所述稀土尾水脱氮装置还包括固液分离组件(50),所述固液分离组件(50)为多个,多个所述固液分离组件(50)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固液分离段内,用于将稀土尾水硝化液分离为上清液和污泥;
所述稀土尾水脱氮装置还包括污泥回流管路(60)和污泥回流泵(70),所述污泥回流泵(70)设置在所述污泥回流管路(60)上,所述污泥回流管路(60)与所有所述反应区和所述厌氧氨氧化反应沉淀区(14)均连通,以使多个所述固液分离组件(50)分离出的所述污泥以及所述厌氧氨氧化反应沉淀区(14)内沉淀的所述污泥回流至所述一级硝化反应段(1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稀土尾水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稀土尾水脱氮装置还包括布水隔墙(160),所述布水隔墙(160)为至少一个,所述布水隔墙(160)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所述硝化反应段之间,以使所述稀土尾水硝化液通过所述布水隔墙(160)从上一级的所述硝化反应段流向下一级的所述硝化反应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稀土尾水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稀土尾水脱氮装置还包括排泥管路(80),所述排泥管路(80)为所述污泥回流管路(60)与所述厌氧氨氧化反应沉淀区(14)连通的部分的延长段。
4.一种稀土尾水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稀土尾水脱氮装置实施所述稀土尾水脱氮方法,无需严格控制稀土尾水中氨氮与亚硝酸盐比例,所述稀土尾水脱氮方法包括:
步骤S1:稀土尾水首先进入一级反应区(11)的一级硝化反应段(111)进行硝化反应,以使所述稀土尾水中的部分氨氮氧化为亚硝态氮,并形成稀土尾水硝化液;
步骤S2:含有剩余所述氨氮和新生成的所述亚硝态氮的所述稀土尾水硝化液一部分进入二级反应区(12)的二级硝化反应段(121)继续进行硝化反应,另一部分进入所述一级反应区(11)的一级固液分离段(112)进行固液分离,以将所述稀土尾水硝化液分离为上清液和污泥;
步骤S3:所述污泥回落至所述一级硝化反应段(111),所述上清液进入所述一级反应区(11)的一级厌氧氨氧化反应段(113)进行脱氮,脱氮后的所述上清液回流到所述一级硝化反应段(111)继续进行硝化反应,以在所述一级反应区(11)内进行循环脱氮;
步骤S4:所述稀土尾水硝化液依次进入所述二级反应区(12)、…、N级反应区进行循环脱氮;
步骤S5:在所述N级反应区内,分离出的所述上清液一部分进入所述N级反应区的厌氧氨氧化反应段进行循环脱氮,另一部分经可调节出水堰板(40)进入厌氧氨氧化反应沉淀区(14),进行进一步深度脱氮及固液分离,达标后的所述上清液由所述厌氧氨氧化反应沉淀区(14)的出水口(150)排出;
所有所述反应区内的循环水量与处理水量之间的比例均为50%至3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中油爱索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中油爱索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0372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