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稀土尾水脱氮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03727.6 | 申请日: | 2020-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908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树德;张博程;王占生;杨忠平;李颖;杨雪莹;蔡振峰;李春晓;云箭;陈曦;王薏涵;李秀敏;张晓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中油爱索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刘娜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稀土 尾水脱氮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稀土尾水脱氮装置及方法。稀土尾水脱氮装置包括:脱氮单元,包括一级反应区…N级反应区和厌氧氨氧化反应沉淀区,反应区包括硝化反应段、固液分离段和厌氧氨氧化反应段,稀土尾水从一级硝化反应段进入,并在一级硝化反应段、一级固液分离段和一级厌氧氨氧化反应段之间循环流动,然后依次进入二级反应区…N级反应区和厌氧氨氧化反应沉淀区,直至达标后排出;曝气组件,多个曝气组件分别设置在多个硝化反应段内;推流组件,多个推流组件分别与多个反应区对应设置;可调节出水堰板,可调节出水堰板位于厌氧氨氧化反应沉淀区靠近N级反应区的一侧。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稀土尾水脱氮的硝化反应进程控制难、操作难度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生物脱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稀土尾水脱氮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稀土尾水具有高氨氮、低溶解氧、高盐度等特点,目前稀土尾水生物脱氮主要采用传统的A/O工艺技术,A/O工艺属于全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技术,由于A/O工艺的脱氮效率受工艺内循环率的限制,脱氮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同时硝化阶段需要投加碱调节硝化反应的pH值、反硝化阶段需要投加大量有机碳源作为电子供体将硝酸盐(NO3-)转化为氮气(N2),具有能耗大、运行成本高、污泥产率高等缺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厌氧氨氧化新型脱氮技术已经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与传统硝化反硝化相比,厌氧氨氧化脱氮技术具有能耗低、成本低、污染低和效率高的特点,但厌氧氨氧化工艺进水需要限定特定的氨氮与亚硝酸盐氮的比例,操作复杂。
由上可知,现有技术中存在稀土尾水脱氮的硝化反应进程控制难、操作难度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稀土尾水脱氮装置及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稀土尾水脱氮的硝化反应进程控制难、操作难度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稀土尾水脱氮装置,包括:脱氮单元,脱氮单元包括顺次串联的一级反应区、二级反应区、…、N级反应区和厌氧氨氧化反应沉淀区,所有反应区均包括硝化反应段、固液分离段和厌氧氨氧化反应段,稀土尾水从一级反应区的硝化反应段进入脱氮单元,并在一级反应区的硝化反应段、固液分离段和厌氧氨氧化反应段之间循环流动进行脱氮处理,然后依次进入二级反应区、…、N级反应区和厌氧氨氧化反应沉淀区进行进一步脱氮处理,直至达标后排出,其中,N为反应区的级数;曝气组件,曝气组件为多个,多个曝气组件分别设置在多个硝化反应段内;推流组件,推流组件为多个,多个推流组件分别设置在多个固液分离段内;可调节出水堰板,可调节出水堰板设置在厌氧氨氧化反应沉淀区内,且位于厌氧氨氧化反应沉淀区靠近N级反应区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有反应区的硝化反应段和厌氧氨氧化反应段之间均具有连通管路,推流组件设置在连通管路上,以使稀土尾水硝化液从硝化反应段通过固液分离段流至厌氧氨氧化反应段后,再通过连通管路回流至硝化反应段,形成循环流动。
进一步地,稀土尾水脱氮装置还包括布水隔墙,布水隔墙为至少一个,布水隔墙设置在两个相邻的硝化反应段之间,以使稀土尾水硝化液通过布水隔墙从上一级的硝化反应段流向下一级的硝化反应段。
进一步地,稀土尾水脱氮装置还包括固液分离组件,固液分离组件为多个,多个固液分离组件分别设置在多个固液分离段内,用于将稀土尾水硝化液分离为上清液和污泥。
进一步地,稀土尾水脱氮装置还包括污泥回流管路和污泥回流泵,污泥回流泵设置在污泥回流管路上,污泥回流管路与所有反应区和厌氧氨氧化反应沉淀区均连通,以使多个固液分离组件分离出的污泥以及厌氧氨氧化反应沉淀区内沉淀的污泥回流至一级硝化反应段。
进一步地,稀土尾水脱氮装置还包括排泥管路,排泥管路为污泥回流管路与厌氧氨氧化反应沉淀区连通的部分的延长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中油爱索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中油爱索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037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