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锅具制造工艺、仿压铸模具及锅具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08195.5 | 申请日: | 2020-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871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邱波;谢璐;李海波;杨从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7/10 | 分类号: | A47J37/10;B21D51/22;B21D3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4 | 代理人: | 周放 |
地址: | 43005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造 工艺 压铸 模具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锅具制造工艺、仿压铸模具及锅具,其中,该工艺包括制备第一锅身;采用仿压铸模具对第一锅身二次成型,以形成第二锅身;对第二锅身的底部熔射导磁层;在导磁层上制备防腐层;在第二锅身的平整底部上成型出内凹的聚油结构。本申请通过制备内凹的聚油结构,可以实现将油聚集在锅具底部的中心区域,同时,通过在锅具的底部制备导磁层和防腐层,可以在实现电磁炉功能的同时,减小锅底受热变形的量,有利于保持聚油结构的形态,进而有利于提升聚油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锅具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具制造工艺、仿压铸模具及锅具。
背景技术
现有煎锅为了做到聚油效果,有的采用铸造工艺,在锅底部做出凹坑用来聚油,铸造工艺的锅成本较高;有的则采用较厚的片材,在锅内底部车出凹坑,加工较费时,且锅内部不够平整而影响烹饪体验。同时,为了满足锅能在电磁炉上使用的功能,这些聚油锅大都在产品底部铆接导磁片。然而,导磁片的本色与锅的基材本色不一致,导致具有导磁片的锅的外观不具备一体性,且铆接导磁片的过程也会造成锅具底部受热产生较大的变形量,不利于聚油。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具制造工艺、仿压铸模具及锅具,以解决现有锅具在铆接导磁片造成锅具变形量大而不利于聚油的问题。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锅具制造工艺,其中,包括如下步骤:
制备第一锅身;
采用仿压铸模具对所述第一锅身二次成型,以形成第二锅身;
对所述第二锅身的底部熔射导磁层;
在所述导磁层上制备防腐层;
在所述第二锅身的平整底部上成型出内凹的聚油结构。
通过制备内凹的聚油结构,可以实现将油聚集在锅具底部的中心区域,同时,通过在锅具的底部制备导磁层和防腐层,可以在实现电磁炉功能的同时,减小锅底受热变形的量,有利于保持聚油结构的形态,进而有利于提升聚油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在所述第二锅身的平整底部上成型出内凹的聚油结构,具体包括:
使所述第二锅身的底部的中间区域向所述第二锅身的下方拱起。
由此,可以无需耗费较长的工时在第二锅具底部的内表面车出凹坑,从而简化了锅具的成型工艺,提升了生产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采用仿压铸模具对所述第一锅身二次成型,以形成第二锅身,具体包括:
通过所述仿压铸模具对所述第一锅身壁部的中间区域进行挤压,使所述第一锅身壁部的中间区域的材料分别向所述第一锅身的底部和端口移动,以使形成的所述第一锅身上靠近所述第一锅身端口和底部处的壁厚大于所述第一锅身中间区域的壁厚。
由此,可以提升整体传热的均匀性,同时使端口和底部不易变形,保证了锅具的整体结构稳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采用仿压铸模具对所述第一锅身二次成型,以形成第二锅身,具体包括:
采用仿压铸模具对所述第一锅身二次成型,以形成底部具有支撑台阶的第二锅身。
通过制备支撑台阶,可以通过支撑台阶实现对锅具的稳定支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台阶的高度为2mm~3.5mm。
在该高度范围内,可以避免因支撑台阶的高度过小而造成第二锅身底部拱起的部位与台面接触,同时也可以避免因支撑台阶的高度过大而造成支撑台阶与模具干涉卡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锅身的底部成型出内凹的聚油结构之后,所述工艺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未经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081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洗碗机的异常检测方法、洗碗机
- 下一篇:一种新型除尘器喷吹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