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库微污染底泥修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09714.X | 申请日: | 2020-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087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李继强;宋克林;高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华悦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C02F1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信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8 | 代理人: | 孔垂烛 |
地址: | 40112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库 污染 修复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库微污染底泥修复方法,包括由下到上依次铺设的10‑20cm厚的改性碎石层、10‑15cm厚的改性硅藻土层和38‑49cm高的沉水植物层;所述改性碎石层为小粒径碎石和钝化剂的混合物,其中小粒径碎石和钝化剂的配比为1:0.01‑0.025;所述改性硅藻土层为改性硅藻土和黏土的混合物,其中改性硅藻土和黏土的配比为0.02‑0.05:1;所述沉水植物层为38‑49从/㎡的刺苦草、40‑45从/㎡的伊乐藻、40‑49从/㎡的黑藻和35‑45从㎡的狐尾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底泥修复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库微污染底泥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底泥是水库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营养元素和污染物质的储存介质。目前,我国山地城市内水库由于周围地形原因以及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导致大部分水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虽然近几年对水库周围生活污水进行截污纳管,初期雨水进行截留,但是水环境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水库内底泥的内源污染持续释放。
目前,底泥的修复治理技术主要有三大类,一是物理方法;二是化学方法、三是生物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底泥疏浚、底泥覆盖以及底泥清掏外运处置等方式对底泥进行处理;化学方法主要是采用化学药剂对底泥中的还原性物质、氮、磷等进行处理;生物方法主要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植物吸收以及生态系统重建等方式对底泥进行处理。
当前,采用物理方法(底泥疏浚、清掏外运等)虽能根本解决底泥污染问题,但存在二次污染、处理处置费用高的问题;采用化学方法(投加石灰、固化剂等)虽能暂时解决底泥污染问题,但是化学药剂对水库水体及水生动植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采用生物方法(微生物净化、沉水挺水植物种植吸收、底栖动物投加等)虽然投资节省、无二次污染,但是污染治理周期较长、受底泥污染程度影响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水库微污染底泥修复方法,实现快速、高效稳定的污染处理。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水库微污染底泥修复方法,包括由下到上依次铺设的10-20cm厚的改性碎石层、10-15cm厚的改性硅藻土层和38-49cm高的沉水植物层;
所述改性碎石层为小粒径碎石和钝化剂的混合物,其中小粒径碎石和钝化剂的配比为1:0.01-0.025;
所述改性硅藻土层为改性硅藻土和黏土的混合物,其中改性硅藻土和黏土的配比为0.02-0.05:1;
所述沉水植物层为38-49从/m2的刺苦草、40-45从/m2的伊乐藻、40-49从/m2的黑藻和35-45从m2的狐尾藻。
优化的,所述小粒径碎石的直径为1cm-2cm。
优化的,所述沉水植物层的刺苦草、伊乐藻黑藻和狐尾藻的种植采用模块化种植,每个种植模块之间互相临近设置,每个种植模块为方形,沿所述种植模块的中心点向所述种植模块的端点和边缘的中点设置有划线,所述划线将所述种植模块划分为等面积的8个种植区域,单种沉水植物沿所述中心点对称设置。
优化的,所述钝化剂的浓度为0.5-0.8kg/m3。
优化的,所述改性硅藻土的尺寸为300-400目。
优化的,所述黏土密度为1.5-1.7g/c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华悦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华悦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0971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外凸式公交上车指引装置
- 下一篇:一种智能配电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