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源与负载完全分离且轴向空间小的调速型磁力耦合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24679.9 | 申请日: | 2020-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2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葛研军;杨均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K49/10 | 分类号: | H02K49/10;H02K5/26;H02K7/14 |
代理公司: | 大连大工智讯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44 | 代理人: | 崔雪 |
地址: | 11602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负载 完全 分离 轴向 空间 调速 磁力 耦合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源与负载完全分离且轴向空间小的调速型磁力耦合器,包括第一传动圈和第二传动圈,所述第一传动圈上均布良导体,良导体两端设置有将良导体全部短接的良导体端环,均布有良导体的第一传动圈为导体圈;所述第二传动圈上均布永磁体,均布有永磁体的第二传动圈为永磁圈;导体圈与永磁圈在轴向及径向上无机械接触,均为空气隙;第一传动圈与动力源通过第一轴承座刚性相联,动力源和轴承座安装在直线移动平台上,直线移动平台安装在底板上;第二传动圈通过第二轴承座与负载刚性相联,第二轴承座安装在底板上,且与第一轴承座保持同轴及同心。本发明调速型磁力耦合器具有轴向调速长度短,调速可靠性高且隔振效果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调速型磁力耦合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动力源与负载完全分离且轴向空间小的调速型磁力耦合器。
背景技术
现有调速型磁力耦合器一般存在以下缺陷:
(1)存在连接轴承,隔振效果差:现有调速型磁力耦合器(如ZL201210441925.0一种可调速的笼形转子磁力耦合器、ZL201310340277.4、US6682430B2、US2002/0132671A1等)为保证输入端(动力源)与输出端(负载)的轴向固定,一般均采用连接轴承(也称为埋入式轴承)将输入端与负载端连接在一起,由于连接轴承为刚性连接,因此连接轴承的使用极大地削弱了耦合器的隔离振动效果,不仅增加了耦合器的故障点,而且还提高了耦合器的加工制造成本。
(2)调速装置的轴向长度大:现有调速型磁力耦合器的调速装置一般为曲柄滑块机构,并将其安装在耦合器本体一侧;由于曲柄滑块机构属于平面连杆机构,而平面连杆机构的共同特点是原动件的运动,必须要通过一个不直接与机架相联的中间构件(一般称为连杆),才能将传动传递至从动件,中间构件的存在大大增加了耦合器调速装置的轴向长度,而老、旧工业现场由于动力源与负载之间的相对距离已固定或轴向空间有限,因此对加装耦合器改造的轴向距离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3)调速装置易于损坏:曲柄滑块机构中的滑块一般为与连接轴承同轴的花键副,可将永磁圈(或导体圈)在花键副上来回移动来调节永磁圈与导体圈的轴向耦合长度,进而进行转速调节;由于花键副主要承担耦合器的转矩传递作用,因此当其在曲柄作用下沿轴向方向移动时,要克服很大的摩擦力,造成花键副磨损,进而使调速装置失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调速型磁力耦合器存在的隔振效果差、轴向长度大和调速装置易于损坏的问题,提出一种隔振效果好、轴向长度短且不易损坏的动力源与负载完全分离且轴向空间小的调速型磁力耦合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力源与负载完全分离且轴向空间小的调速型磁力耦合器,包括动力源、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底板、直线移动平台、良导体端环、第一传动圈和第二传动圈,所述第一传动圈和第二传动圈为两个同心传动圈,所述第一传动圈的最大内孔壁面上沿轴向均布良导体,所述第一传动圈两端设置有良导体端环,所述良导体端环安装在良导体的两端,以将良导体全部短接,所述均布有良导体的第一传动圈为导体圈;所述第二传动圈上均布永磁体,所述均布有永磁体的第二传动圈为永磁圈;所述导体圈的最大内孔直径大于永磁圈的最大外圆直径,通过导体圈和\或永磁圈的移动能实现导体圈和永磁圈的耦合或脱离,所述导体圈与永磁圈在轴向及径向上均为空气隙;
所述第一传动圈与动力源通过第一轴承座刚性相联,所述动力源和轴承座安装在直线移动平台上,所述直线移动平台安装在底板上;所述第二传动圈通过第二轴承座与负载刚性相联,所述第二轴承座安装在底板上,且与第一轴承座保持同轴及同心。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源为能传递动力的旋转机械或电动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圈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传动圈的轴向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圈和第二传动圈的材质为导磁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动圈外壁上均布永磁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交通大学,未经大连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246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