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紧急避险车道非牛顿体减速消能墙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35622.9 | 申请日: | 202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589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黄凯健;王曼琳;刘佳佳;徐喆;魏洋;吴建生;李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F15/14 | 分类号: | E01F15/14;E01F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紧急 避险 车道 牛顿 减速 消能墙 | ||
本发明是一种紧急避险车道非牛顿体减速消能墙,主要解决现有避险车道重力式挡墙刚性过大,车辆碰撞时产生的巨大冲力会造成人员伤亡,及减速消能设施不能很好地拦截失控车辆并使其减速、吸收其失控时产生的巨大冲力的问题。本发明主要由重力式挡墙本体和非牛顿体填充袋构成,其特征在于重力式挡墙面向车道的一面为倾斜的弧形墙面,且在倾斜墙面上放置三个非牛顿体填充袋,内部装有非牛顿体。本发明的关键创新点在于利用重力式挡墙的弧形墙面和非牛顿体的湍流减阻效应,保证失控车辆首先接触到非牛顿体,使其减速并有减震效果;同时通过非牛顿体来吸收撞击时产生的巨大冲力,保障了车内人员的安全,减少损失。本发明施工方便,结构稳定,经济耐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紧急避险车道非牛顿体减速消能墙,属于道路避险领域。
背景技术
紧急避险车道是道路上为失控车辆所设置的紧急避险通道,一般设置在较易发生事故的路段。多数和主车道相连接,主要用于给刹车失灵的车减速,是让车能安全停车的一条辅助车道。避险车道通常是上坡车道,制动坡床表面铺满了沙石或较为松软的砂石用于增大阻力,在车辆刹车失灵时,达到给车辆被动制动的目的。避险车道最主要的两个作用是:一来让失控汽车在主线当中分流,防止对主线汽车有所干扰;二来是让失控汽车能较为平稳的去停车,避免出现人员受伤或车辆出现较大损害的状况。
一条完善的避险车道应当由避险车道引道、制动坡床、服务车道及其他附属设施组成,在制动坡床末端应设置重力式挡墙,挡墙前应设置减速消能设施。目前大部分避险车道都采用的是集料堆、消能桶及废旧轮胎作为避险车道的减速消能设施。然而这些材料由于体积分散、受力有限,当车辆失控,冲力很大时,并不能起到很好的减速消能作用。2018年7月26日上午,昆磨高速公路玉溪段元江辖区的27公里长下坡发生一起大货车失控冲进避险车道的事故,大货车车头冲出避险车道的挡墙,挂在一百多米高的悬崖上。由于挡墙外设置了网兜,车上两人均没有生命危险,然而网兜毕竟受力有限,不能保证每次都能发挥作用。因此,如何在避险车道的制动坡床末端设置安全有效的减速消能装置是值得重点思考的问题。
本发明的关键创新点在于,在避险车道的制动坡床末端设置一道非牛顿体减速消能墙来代替现有的重力式挡墙,以解决现有重力式挡墙刚性较大,车辆与其碰撞时会产生巨大冲力,造成人员伤亡,且减速消能设施不能很好地起到拦截失控车辆并使其减速、吸收其失控时产生的巨大冲力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保障车辆驾驶人的安全,将损失降至最低。本发明施工方便,结构稳定,经济耐久。
发明内容
(1)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一种紧急避险车道非牛顿体减速消能墙,主要解决的是现有避险车道重力式挡墙刚性较大,车辆与其碰撞时会产生巨大冲力,造成人员伤亡,,且减速消能设施不能很好地起到拦截失控车辆并使其减速、吸收其失控时产生的巨大冲力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保障车辆驾驶人的安全,将损失降至最低。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现有避险车道重力式挡墙刚性较大,车辆与其碰撞时会产生巨大冲力,造成人员伤亡,且减速消能设施不能很好地起到拦截失控车辆并使其减速、吸收其失控时产生的巨大冲力的问题,本发明从重力式挡墙本身结构及材料入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紧急避险车道非牛顿体减速消能墙由重力式挡墙本体和非牛顿体填充袋构成,其特征在于重力式挡墙面向车道的一面是倾斜的弧形墙面,其形状不同于普通的垂直式挡墙;且在倾斜墙面上放置三个非牛顿体填充袋,填充袋为半圆形状,用螺钉固定于弧形墙面上;内部有非牛顿体填充块,装有非牛顿体。
重力式挡墙为混凝土材质,车道末端的一面为普通的垂直式墙面,而面向车道的一面是倾斜的弧形墙面,形状不同于普通的垂直式挡墙,但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和结构的强度。
三个非牛顿体填充袋形状均为半圆形,橡胶材质,用螺钉依次固定在重力式挡墙的弧形墙面上,用于拦截失控车辆,给车辆减速并减震,同时吸收其撞击时产生的巨大冲力,内部有装有非牛顿体的非牛顿体填充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356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适应胎压调节系统
- 下一篇:一种有机肥发酵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