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同时检测猫细小病毒和猫艾滋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引物、探针和试剂盒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50241.8 | 申请日: | 2020-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915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郭佳花;孙晓笛;陆维克;陈金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奥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70 | 分类号: | C12Q1/70;C12Q1/6851;C12N15/11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朱亚冠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杭州经济***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同时 检测 细小 病毒 艾滋病毒 荧光 定量 pcr 引物 探针 试剂盒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同时检测猫细小病毒和猫艾滋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引物、探针和试剂盒。通过将猫细小病毒NS1基因序列和猫艾滋病毒pol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后,发现二者基因序列无交叉,同源性较低。因此根据二者序列设计特异性的探针和引物,通过荧光定量PCR扩增对猫细小病毒和猫艾滋病毒进行诊断。并且将该引物和探针制备成试剂盒用于同时检测猫细小病毒和猫艾滋病毒。本发明全程只需要2h左右,时间较短,并且该试剂盒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较好,并且能同时检测到猫细小病毒和猫艾滋病毒,能避免对其中一种病毒检测的遗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猫细小病毒和猫艾滋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引物、探针和试剂盒。
背景技术
猫细小病毒又被称为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猫瘟病毒或猫传染性肠炎病毒,主要以高热、呕吐、白细胞严重减少和肠炎为特征,是危害猫科动物的主要疾病之一。1982年欧美科学家发现猫细小病毒,并于1957年Bilin首次分离出该病毒,随后于1964年Johnson从一头疑似患有猫传染性肠炎症状的豹脾脏中同样分离出了该病毒。猫细小病毒主要侵染胃肠道组织的黏膜上皮细胞,造成细胞的病变和死亡,由该病毒引起的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有多种,可分为特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不显性型。特急性型为突然死亡,无临床症状;急性型为24h内死亡;亚急性型在一周左右死亡,伴随发热、呕吐、厌食和脱水等症状。通过一系列病原学研究,证明了猫细小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容易感染猫科和鼬科等多种动物,其中水貂最为易感。由猫细小病毒引起的猫泛白细胞传染症现今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目前,针对猫细小病毒的预防主要是疫苗的接种,包括灭活病毒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其中,灭活病毒疫苗的安全性较高,但是不如减毒活疫苗的临床效果好。针对预防该病毒的疫苗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已商品化,但是针对该病毒的诊断试剂却参差不齐。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用于检测猫细小病毒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猫艾滋病毒属于属反转录病毒,慢病毒。1987年,该病毒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首次从免疫力低下的猫中被分离。其具有严格的宿主性,只感染猫,并经由咬伤而感染。该病毒的感染阶段包括急性期、无症状带毒期、持续性淋巴腺病、艾滋病相关复合症和FAIDS阶段。FIV可以感染CD4+、CD8+、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自从1985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较为流行且具有较强的突变性。针对其治疗方式,目前无有效疫苗,主要是控制继发感染和缓解临床症状。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检测猫艾滋病毒的方法尤为重要,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技术支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同时检测猫细小病毒和猫艾滋病毒的荧光定量PCR引物、探针和试剂盒。通过将猫细小病毒NS1基因序列和猫艾滋病毒pol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后,发现二者基因序列无交叉,同源性较低。因此根据二者序列设计特异性的探针和引物,通过荧光定量PCR扩增对猫细小病毒和猫艾滋病毒进行诊断。并且将该引物和探针制备成试剂盒用于同时检测猫细小病毒和猫艾滋病毒。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猫细小病毒和猫艾滋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引物组,包括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
针对猫细小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序列分别如下:
上游引物:5’-GGCAAGCAATCCTCAGAGTC-3’,如SEQ ID NO.1所示;
下游引物:5’-GAGTACTCCACGGTTCCAGT-3’,如SEQ ID NO.2所示;
针对猫艾滋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序列如下:
上游引物:5’-ACATTCCAGAACAGCCCACT-3’,如SEQ ID NO.3所示;
上游引物:5’-TGTACTTCCAGTCGAGCTTCT-3’,如SEQ ID NO.4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奥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奥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502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