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51170.3 | 申请日: | 202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823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6 |
发明(设计)人: | 张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552 | 分类号: | H01L23/552;H10K59/40;G06F3/041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70 | 代理人: | 杜蕾 |
地址: |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面板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薄膜晶体管层、发光器件层以及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和所述发光器件层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上,所述触控电极层与所述发光器件层间隔设置;其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一屏蔽层,所述屏蔽层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与所述触控电极层之间。本申请通过在触控显示面板的薄膜晶体管层和触控电极层之间增加了一屏蔽层,起到屏蔽薄膜晶体管层工作中产生的噪声信号对触控电极层触控信号的干扰的作用,从而增强信噪比。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具有触控功能显示器,尤其是中小尺寸显示器,越来越受市场的欢迎。通常情况下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器需要将触控面板和显示面板贴合起来,但是这样就造成工艺繁杂,显示器过厚,不利于产品的轻薄化技术。于是,后来渐渐有了外嵌式(On-Cell)和内嵌式(In-Cell)触控技术,这两种触控技术的使用极大地降低了工艺的繁杂程度,同时对显示器轻薄化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这种与显示技术结合在一起的触控技术也无需单独建设触控工厂,因此,这一技术一经出现便得到了极大发展。
但是,随着OLED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并且越来越成为显示主流技术,尤其是柔性技术的出现,触控技术又遇上了一个瓶颈。一般情况下,内嵌式(In-Cell)触控面板中由于触控单元距离触控手指较远以及阵列基板中阴极本身对触控信号具有一定的屏蔽效应,从而导致触控信号相较于传统的外挂式触控和DOT技术较弱;同时,因内嵌式(In-Cell)触控面板中触控单元距阵列基板结构中的薄膜晶体管层较近,而这些薄膜晶体管层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噪声信号干扰其触控的灵敏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用以屏蔽薄膜晶体管层工作中产生的噪声信号对触控电极层触控信号的干扰,从而增强信噪比。
为实现上述功能,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薄膜晶体管层、发光器件层以及触控电极层;
所述触控电极层和所述发光器件层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上,所述触控电极层与所述发光器件层间隔设置;其中,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一屏蔽层,所述屏蔽层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与所述触控电极层之间。
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依次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上的第一平坦层、第二平坦层以及电极层;其中,所述屏蔽层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层和所述第二平坦层之间。
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层叠设置的阳极、发光层以及阴极;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层叠的触控走线、触控连接线以及触控电极;
其中,所述阳极与所述触控连接线同层,所述阴极与所述触控电极同层,所述电极层与所述触控走线同层。
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所述第一过孔暴露部分所述薄膜晶体管层的源/漏电极且贯穿所述第一平坦层和所述屏蔽层;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过孔连接并连通且贯穿所述第二平坦层;
其中,所述电极层通过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的源/漏电极电连接。所述发光器件层与所述电极层电连接。
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过孔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平坦层的开孔直径小于所述第一过孔在对应于所述屏蔽层的开孔直径。
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所述第一过孔的部分与所述屏蔽层侧壁之间存在间隙。
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屏蔽层的材料为金属材料。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511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