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化学反应技术的微型血栓清除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57827.7 | 申请日: | 2020-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545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焦鹏程;王海鹏;杨旸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7/22 | 分类号: | A61B17/22;A61B34/30;A61B5/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昌榀 |
地址: | 310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化学反应 技术 微型 血栓 清除 机器人 | ||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化学反应技术的微型血栓清除机器人,包括可探测头部壳体、核心驱动壳体及贮藏释放药物壳体,所述可探测头部壳体上设置监测装置、无线通讯模块和处理器模块,所述核心驱动壳体内腔前后分为第一反应室、控制室和第二反应室,所述控制室内设置化学放能反应原料模块和化学放能反应激励模块,所述第一反应室内滑动配合第一活塞推板,所述第二反应室内滑动配合第二活塞推板,第一活塞推板和第二活塞推板分别配合连接划水机构,所述药物喷剂系统用以释放药物。本发明具有较高的运动速度、较大的驱动力、较强的环境适应性、结构简单等优点,有助于解决体内医用微型机器人驱动速度慢、驱动力小的领域缺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化学反应技术的微型血栓清除机器人。
背景技术
据统计报道,因血栓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每年可达全球总人数的51%,因此血管中的血栓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血管内血栓主要有大的血栓和小的血栓,小血栓可被完全溶解和吸收而大的血栓则一般不能够被溶解吸收,因此就需要借助药物或微型技术来治疗。伴随着微型机器人制造技术和集成电路工艺的发展,医疗微型机器人已经应用到医疗领域,并且正在以强大地推力推动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公开号为CN110327098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血管机器人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机器人本体、导流孔、扇叶、振捣组件、控制电路板、固定架、震动杆、凸轮盘、第一微马达、弧形面板、旋转垫层、第二微马达和滚动皮层,所述导流孔开设在机器人本体的尾部,所述第二微马达固定在机器人本体的内腔一端,该发明通过将扇叶设置在机器人本体内部,不会再形成漩涡流,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同时设置有四组,可以控制机器人按照设定方向移动,通过在机器人本体前端设置有振动端子,同时设置有药物释放装置,能够在清淤破壁时,同时通过药物释放辅助清淤,达到更好地清淤目的;通过在中端设置有凸轮轴,能够在清理后,能够振动清理血管壁侧的残留血块,能够更好的清理。该血管机器人的问题在于其利用纳米电机为行走提供动力,动力不够大,导致血管机器人行走缓慢,手术时非常消耗时间。
因此,基于上述不足之处,发明人团队提出了使用化学放能反应进行驱动的微型医用机器人,化学放能反应能在短时间产生剧烈的能量,从而使得微型医用机器人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高于其他软体机器人驱动方式至少10倍的驱动力。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化学反应技术的微型血栓清除机器人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基于化学反应技术的微型血栓清除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探测头部壳体,所述可探测头部壳体上设置监测装置、无线通讯模块和处理器模块,所述监测装置用以探测血管病灶位置,所述无线通讯模块用以实现人员对所述机器人的无线操控,所述处理器模块用以收发指令和信息处理;
核心驱动壳体,所述核心驱动壳体内腔前后分为第一反应室、控制室和第二反应室,所述控制室内设置化学放能反应原料模块和化学放能反应激励模块,所述化学放能反应原料模块用以为第一反应室和第二反应室输送化学放能反应原料,所述化学放能反应激励模块用以激励第一反应室和第二反应室内的化学放能反应原料进行化学放能反应,所述第一反应室内前后滑动配合第一活塞推板,所述第二反应室内前后滑动配合第二活塞推板,第一活塞推板与第二活塞推板相连接,第一活塞推板和第二活塞推板分别配合连接划水机构,当活塞推板前后移动时能够带动对应的划水机构进行划水,以驱使所述机器人移动;以及
贮藏释放药物壳体,所述贮藏释放药物壳体内设置药物喷剂系统,所述药物喷剂系统用以释放药物。
所述的一种基于化学反应技术的微型血栓清除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划水机构包括与活塞推板转动配合的连杆和与反应室壳壁转动配合的划桨,所述连杆用以与划桨转动配合并对划桨进行支撑,当活塞推板前后移动时能够带动连杆转动,连杆能够带动划桨进行划水。
所述的一种基于化学反应技术的微型血栓清除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室的侧壁上开设用以供连杆和划桨活动的开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578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