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粘性点阵的小麦粒非粘连图像获取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61887.6 | 申请日: | 2020-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150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王硕;杨志晓;史岳鹏;王凤杰;王辉;王静;孔婉琦;陈小静;许明喆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85 | 分类号: | G01N21/85;G01N21/13;B05C5/02 |
代理公司: | 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 41177 | 代理人: | 游国战 |
地址: | 450011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粘性 点阵 麦粒 粘连 图像 获取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粘性点阵的小麦粒非粘连图像获取方法及系统,包括有传送带以及控制器,传送带前侧设置有机械手一,传送带后侧设置有点胶机以及粮斗,传送带上表面放置有黑色硬质粗糙板,传送带左侧设置有可翻转平板机构,可翻转平板机构后侧设置有机械手二,可翻转平板机构左侧设置有摄像装置;该发明能够采集到均匀分布的高精度小麦粒非粘连颗粒形态图像,方便的观察每一粒的外观形态和特征,准确的对其外观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便于日后对小麦粒形态特征的提取与检测进行分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小麦粒外观质量检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粘性点阵的小麦粒非粘连图像获取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农作物种质资源丰富是对与之相关物种生命存在的基础,也是其它相关学科生命延续的物质保证。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种植小麦,全球种植面积高达约为22556万公顷,占全球农作物种植资源的56%;其中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法国是产量小麦前五的国家。虽然我国小麦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是小麦产量大国,而小麦也是我国粮食供应的主要来源,但是因我国人口众多,且常年发生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小麦年年减产,我国人口小麦消耗量也跟着逐年递减。
为此我们要提高我国小麦的种质,生产优质小麦。但小麦的核心是其所携带的基因,我国对于小麦新基因发掘方向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是造成我们国家小麦产量少,长势不好的状况的根本原因,不仅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影响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世界各国历来对小麦优良种质基因的发掘十分重视。因此只有在了解我国优质麦与国际优质麦的差距,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人民。
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其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农作物的形态特征就是农作物的肢体语言,对其形态特征的研究在种子培育的工作、生长趋势的分析、是否产生病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帮助。
为了提高我国小麦的产量,提升小麦种质,首先就是要对小麦粒的形态特征进行提取和分析,为日后我国在研究小麦育种方面优质基因贫乏的问题时能够提供最基础的保障,这对我国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与农业生产也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农业领域中,大范围、实时、高效地获取农情信息是现代农业产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人工采集技术和有线测量的数据获取方式在实时性、精准性和便携性等方面满足不了现代精准农业的要求。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我国目前在作物栽培育种时面临的问题提供最基础的保证,对农作物各方面的检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保证农作物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对于小麦的外观品质的检测仍然主要停留在人工观察的阶段,这种对粮食外观品质的检测工作一直以来存在着工作量大、精准度低、工作效率低并且明显地缺乏其准确性和操作便捷性,而且难以很好地适应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大批量的粮食品质检测。
针对这些技术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粘性点阵的小麦粒非粘连图像获取方法及系统,对于小麦在粮食品质自动检测技术领域的应用做了有着重要意义的基础性研究和技术探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粘性点阵的小麦粒非粘连图像获取方法及系统,通过将小麦粒进行均匀排布,并实时采集均匀分布的高精度小麦粒非粘连颗粒形态图像,方便观察每一粒小麦粒的外观形态和特征,便于日后对小麦粒形态特征的提取与检测进行分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基于粘性点阵的小麦粒非粘连图像获取系统,包括有传送带以及控制器,传送带前侧设置有机械手一,传送带后侧设置有点胶机以及粮斗,传送带上表面放置有黑色硬质粗糙板,传送带左侧设置有可翻转平板机构,可翻转平板机构后侧设置有机械手二,可翻转平板机构左侧设置有摄像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未经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18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