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合动力汽车集成化热管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66099.6 | 申请日: | 2020-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95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宋大凤;王诗元;杜邵峰;曾小华;陈平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K11/02 | 分类号: | B60K11/02;B60K1/00;B60L58/26;B60L58/27;H01M10/613;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556;H01M10/6568;H01M10/663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恒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12 | 代理人: | 李荣武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动力 汽车 集成化 管理 系统 | ||
本发明提出一种混合动力汽车集成化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水泵、第二水泵、第三水泵、发动机水套、电池水套、电机水套、电控水套、发动机散热器、电池散热器、电机/电控散热器、第一三通阀、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第三三通阀、第四三通阀、第五三通阀、第六三通阀、第七三通阀、第八三通阀。本技术方案通过控制水泵的开关状态以及各三通阀的开启状态,实现发动机、电池、电机/电控的分别冷却,发动机为电池预热,电机为发动机预热三大模式,通过集成化的设计方案提高能量利用率,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有效改善了整车经济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领域,特别是涉及混合动力汽车集成化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环境污染及化石能源紧缺问题日益严峻,而汽车由于保有量巨大,是造成此问题的重要元凶之一。为了缓解能源与环境问题,世界各个多纷纷出台了严苛的油耗与排放法规,传统燃油汽车已越来越难以满足要求,因此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应运而生。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因其出色的节能减排能力,得到了世界各大汽车厂商的青睐,且由于混合动力技术的日臻成熟,近年来其销量呈爆发式增长,消费者认可度日益提高。
目前市场上量产的混合动力车多搭载各部件分离式的热管理系统,即对发动机、电池、电机/电控采用各自独立的回路,无法实现各部件之间的预热,使得热管理系统中能量利用率不高,经济性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设计一种集成化的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来降低系统能耗,从而改善整车经济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集成化的热管理系统结构,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
发动机热管理回路,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水泵、发动机水套、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发动机散热器、第三三通阀、第四三通阀、第五三通阀。
电池热管理回路,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水泵、电池散热器、第六三通阀、电池水套、第七三通阀。
电机/电控热管理回路,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三水泵、第八三通阀、电机水套、电控水套、第九三通阀、电机/电控散热器。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热管理回路中的第二三通阀的下方端口与发动机散热器的右方端口并联后又与第三三通阀的右方端口相连,以此形成发动机热管理回路的大循环、小循环。
进一步地,所述热管理系统中第一三通阀的上方端口与第八三通阀的下方端口、第五三通阀的上方端口与第九三通阀的下方端口、第三三通阀的下方端口与第六三通阀的上方端口、第四三通阀的下方端口与第七三通阀的上方端口分别相连,从而将动机热管理回路、电池热管理回路、电机/电控热管理回路连通,形成集成化的热管理方案。
可以通过控制各水泵以及各三通阀的开启状态使集成化的热管理系统切换到发动机冷却模式、电池冷却模式、电机/电控冷却模式、电机为发动机预热模式、发动机为电池预热模式,并且各个冷却模式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集成式热管理系统架构图;
附图标记:1-第一水泵、2-第二水泵、3-第三水泵、4-发动机水套、5-电池水套、6-电机水套、7-电控水套、8-发动机散热器、9-电池散热器、10-电机/电控散热器、11-第一三通阀、12-第二三通阀、13-第三三通阀、14-第四三通阀、15-第五三通阀、16-第六三通阀、17-第七三通阀、18-第八三通阀、19-第九三通阀、20-发动机热管理回路、21-电池热管理回路、22-电机/电控热管理回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实现目的与功效更加易于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阐述,其中,自始至终相同的标号或名称表示相同的元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60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