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延时的群组耦合系统协同控制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68498.6 | 申请日: | 202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306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陈茂黎;刘易成;陈一蓬;王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10 | 分类号: | G05D1/10;H04L29/08;H04L12/18 |
代理公司: | 长沙国科天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25 | 代理人: | 邱轶 |
地址: | 41007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延时 耦合 系统 协同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延时的群组耦合系统协同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通过群组耦合系统通信网络拓扑的邻接矩阵,以及邻接矩阵的拉普拉斯矩阵的最小正特征值的下界;得到群组耦合系统的时间滞量上界;控制群组耦合系统的实际时间滞量,使得实际时间滞量小于时间滞量上界;根据系统参数、中间变量和实际时间滞量,确定群组耦合系统的能量函数、集群响应速率和集群的位置直径;根据集群响应速率和集群的位置直径进行群组耦合系统的运动控制。本发明提出了基于系统通信网络结构决定的时延上界的集群准则,同时刻画耦合系统的集群响应速率、集群规模等状态,可提高复杂环境下多智能体系统自主协同的能力。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自主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延时的群组耦合系统协同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智能控制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系统智能自主控制的创新研究出现在人类视野范围内,复杂系统已成为社会重点研究对象,而典型的复杂系统——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协同控制问题无疑是智能系统发展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其根本原因是它能够解决超出单个智能体能力的大型、复杂的现实问题,充分体现群体智慧带来的优势。随着现实需求的日益复杂,两种或几种系统耦合模式被借鉴,取长补短,进而优化多智能体系统的高可用性与可扩展性,以提高多智能体系统作业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可靠性。
在现有的耦合复杂系统群集或同步控制技术中,通过假设条件直接忽视时间延迟对系统状态的影响,这种方式对于现实工程应用过于理想化。国内外已发表的关于耦合系统集群控制文献中,多数是通过假设系统中个体的运动不依赖对历史状态,这种人为理想化的假设不能精确刻画系统的发展规律甚至导致错误的系统,进而不能达到对系统群集控制的目的。
因此,当考虑到系统时延时,现有的群组耦合系统协同控制技术存在系统刻画不准确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将系统时延加入耦合系统刻画进而实现耦合系统协同控制的基于延时的群组耦合系统协同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一种基于延时的群组耦合系统协同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构建群组耦合系统的状态演化方程,根据所述状态演化方程中的系统参数得到所述群组耦合系统通信网络拓扑的邻接矩阵,以及所述邻接矩阵的拉普拉斯矩阵的最小正特征值的下界;
根据所述系统参数,得到中间变量,根据所述最小正特征值的下界,得到所述群组耦合系统的时间滞量上界;
控制所述群组耦合系统的实际时间滞量,使得所述实际时间滞量小于所述时间滞量上界;
根据所述系统参数、所述中间变量和所述实际时间滞量,确定所述群组耦合系统的能量函数;
根据所述中间变量和所述实际时间滞量,确定集群响应速率,根据所述集群响应速率和所述能量函数,确定集群的位置直径;
根据所述集群响应速率和所述集群的位置直径进行群组耦合系统的运动控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构建群组耦合系统的状态演化方程为:
其中,表示所述群组耦合系统中第个智能体在时刻的位置和速度;是一个正整数,表示空间维数;表示所述群组耦合系统中的群组集合;表示所述群组耦合系统中的第一个子群集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84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