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钢轨泄漏电流的检测系统和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69694.5 | 申请日: | 202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79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王婷;谢继钊;赵莎;林欢;苗金元;徐洋洋;刘聪;李新革;戴庆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和纬信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52 | 分类号: | G01R31/52;G01R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钢轨 泄漏 电流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钢轨泄漏电流的检测系统和检测方法,钢轨包括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包括:第一均流线和第二均流线,两者均一端与第一轨道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二轨道相耦接;第一传感器,具有第一引线端、第二引线端、第三引线端和第四引线端,其中,所述第一引线端、第二引线端分别与第一轨道相耦接以形成第一节点、第二节点,所述第三引线端、所述第四引线端分别与第二轨道相耦接以形成第三节点、第四节点;第二传感器,具有第五引线端、第六引线端、第七引线端和第八引线端,其中,所述第五引线端、第六引线端分别与第一轨道相耦接以形成第五节点、第六节点,第七引线端、所述第八引线端分别与第二轨道相耦接以形成第七节点、第八节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检测钢轨泄漏电流的检测系统和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现有的在行车区间设置安装传感器,主要测量:本体电位,参比电位,轨构电位。此种方法测量的数据只能反映出各监测点腐蚀情况,无法测量实际的泄漏情况。
仅依靠参比电极的电位变化,不能直接显示泄露参数的大小,针对泄露电流的检测方法,实际应用中还没有有效的计算方法,因此研究计算泄露电流的大小对杂散电流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方案针对上文提高的问题和需求,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检测钢轨泄漏电流的检测系统和检测方法,由于采取了如下技术特征而能够实现上述技术目的,并带来其他多项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检测钢轨泄漏电流的检测系统的检测方法。
本发提出一种检测钢轨泄漏电流的检测系统,所述钢轨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
所述检测系统包括:
第一均流线和第二均流线,两者均一端与第一轨道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二轨道相耦接,且所述第一均流线、所述第二均流线与所述第一轨道、所述第二轨道共同限定出测量区;
位于测量区内的第一传感器,具有第一引线端、第二引线端、第三引线端和第四引线端,其中,所述第一引线端、第二引线端分别与第一轨道相耦接以形成第一节点、第二节点,所述第三引线端、所述第四引线端分别与第二轨道相耦接以形成第三节点、第四节点,且所述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跨距与第三节点和第四节点之间的距离均为跨距A;
位于测量区内的第二传感器,具有第五引线端、第六引线端、第七引线端和第八引线端,其中,所述第五引线端、第六引线端分别与第一轨道相耦接以形成第五节点、第六节点,所述第七引线端、所述第八引线端分别与第二轨道相耦接以形成第七节点、第八节点,且所述第五节点与第六节点之间的跨距与第七节点和第八节点之间的距离均为跨距A;
其中,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五节点之间的跨距与所述第四节点和所述第七节点之间的距离均为跨距C。
在该技术方案中,利用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采集钢轨电压信号,通过数据处理,计算泄露电流大小,得到系统不同区段泄漏电流大小,使运营人员直观掌握系统杂散电流实际状况,为杂散电流的防护、泄漏严重区域的定位、有针对性的检查及整改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针对钢轨泄露电流的检测,本发明采用第一均流线、第二均流线内侧的测量区的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进行测量,分别通过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计算两处测量点钢轨通过的电流的大小,比较这两个电流差值就是泄露电流的大小。
本发明提出的泄露电流的检测系统,使运营人员直观掌握系统杂散电流泄露实际状况,为杂散电流的防护、泄漏严重区域的进行定位。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检测钢轨泄漏电流的检测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均流线与所述第二均流线之间的跨距B为150m~200m。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均流线和所述第二均流线在第一轨道上耦接点之间的跨距与其在第二轨道上耦接点之间的跨距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和纬信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徐州和纬信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96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