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速自动化设备用线材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90080.5 | 申请日: | 202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35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吴菊花;李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光机电(昆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5/08 | 分类号: | H01B5/08;H01B7/02;H01B7/18;H01B13/02;H01B13/26 |
代理公司: | 昆山中际国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11 | 代理人: | 尤天珍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 自动化 备用 线材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高速自动化设备用线材,其特征在于:包括导体(1)、绝缘层、防弹丝(2)、第一铁氟龙包带(3)、编织屏蔽层(4)和聚氨酯外护套层,所述绝缘层紧密包覆于导体外侧形成绝缘芯线,至少两根绝缘芯线的间隙内添加防弹丝后经过至少两层绞合形成绝缘绞线,所述绝缘绞线外侧紧密包覆第一铁氟龙包带,编织屏蔽层紧密包覆于第一铁氟龙包带外侧,聚氨酯外护套层紧密包覆于编织屏蔽层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自动化设备用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外护套层包括第一聚氨酯外护套层(5)、第二聚氨酯外护套层(6)和防弹丝编织保护网(7),所述防弹丝编织保护网包覆于第一聚氨酯外护套层外侧,第二聚氨酯外护套层包覆于防弹丝编织保护网外侧,且第一聚氨酯外护套层与第二聚氨酯外护套层透过防弹丝编织保护网孔紧密粘合在一起,所述第一聚氨酯外护套层强度高于第二聚氨酯滑套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自动化设备用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屏蔽层与聚氨酯外护套层之间紧密夹设有第二铁氟龙包带(8)。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高速自动化设备用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屏蔽层由屏蔽线材编织而成,所述屏蔽线材由防弹丝和无氧铜丝绞绕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自动化设备用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铁氟龙包带与编织屏蔽层之间紧密夹设有聚氨酯材料制作而成的绝缘内护层(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自动化设备用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包括透明的PE绝缘层(10)和光滑的TPEE绝缘层(11),所述透明的PE绝缘层紧密包覆于导体外侧,光滑的TPEE绝缘层紧密包覆于透明的PE绝缘层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自动化设备用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由合金铜丝(12)间隙内添加防弹丝后经过至少一层对绞而成,所述合金铜丝为直径为0.03mm~0.05mm的锡铜合金。
8.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自动化设备用线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合金铜丝之间添加防弹丝,然后进行对绞形成导体;
步骤二:在导体外挤出透明的PE绝缘层;
步骤三:在透明的PE绝缘层外侧挤出光滑的TPEE绝缘层形成绝缘芯线;
步骤四:将至少两根绝缘芯线进行对绞;
步骤五:将三根以上对绞后的绝缘对绞线进行至少一层绞合;
步骤六:在经过多层绞合完成后的绝缘绞线外侧绕包第一铁氟龙包带;
步骤七:在第一铁氟龙包带外侧挤包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内护层;
步骤八:在绝缘内护层外侧添加编织屏蔽层;
步骤九:在编织屏蔽层外侧绕包第二铁氟龙包带;
步骤十:在第二铁氟龙包带外侧挤出第一聚氨酯外护套层;
步骤十一:在第一聚氨酯外护套层外侧包覆有防弹丝编织而成的防弹丝编织保护网;
步骤十二:在防弹丝编织保护网外侧挤出第二聚氨酯外护套层,第二聚氨酯外护套层在挤出过程中与第一聚氨酯外护套层紧紧粘合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速自动化设备用线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先用不超过40根合金铜丝进行第一层预绞,然后再将预绞过的铜丝以7股方式进行第二次层绞,然后再进行多层绞直至达到导体横截面直径要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速自动化设备用线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先将两根绝缘芯线以较小的节距进行对绞,然后在将对绞完成后的绝缘对绞线进行第二层绞,然后再将经过第二层绞合的线材进行绞合,如此层层绞合直至将所有绝缘芯线绞合完成最终形成多层的绝缘绞线,且第二层以及其外侧的每一层都由三对以上的上一层对绞完成的芯线进行绞合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光机电(昆山)有限公司,未经新光机电(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9008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穿戴设备及其报警方法、系统及介质
- 下一篇:一种行走姿态训练的智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