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动感单车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95697.6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41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力玄运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3B22/08 | 分类号: | A63B22/08;F16F15/08 |
代理公司: | 宁波华拓同亿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432 | 代理人: | 丁国勇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减震 功能 动感单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动感单车,包括摇动机构,所述摇动机构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连接板,所述固定连接板的内侧设置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动感单车本体,所述动感单车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座椅调节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橡胶减震垫、固定板和连接杆,所述橡胶减震垫活动连接在摇动机构的顶部,所述固定板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在橡胶减震垫顶部的两侧。本发明通过设置减震机构,对动感单车本体进行减震,防止动感单车本体出现较为强力的震动,从而避免动感单车本体零件连接处出现断裂或者分离的现象,从而达到了可以进行减震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动感单车不能进行减震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感单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动感单车。
背景技术
动感单车基本与普通单车相似,包括车把、车座、蹬板和轮子几个部分,车身稳固地联结为一个整体。与普通单车不同的是,它的结构可以做很大的调整,使骑行的人感觉更舒适。上车之前,首先要决定座位的高度,通常这个高度以自己站在地面、抬起大腿并与地面水平时的高度为准,这样在骑行的时候,大腿与小腿的夹角不会过小,从而减轻了膝盖的负担,避免其受到损伤;然后以座位的位置决定车把的位置,手扶在车把最前方,手肘靠在把位上最为合适,身体要紧凑,手臂伸向前方不觉得吃力就好。车把的高低也可以根据骑行者的身材升降。下面是一些动感单车具体的结构解析。
但是现有的动感单车并不具备减震功能,不能进行减震,导致使用者在使用时动感单车容易出现震动的现象,从而影响动感单车零件与零件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动感单车,具备可以进行减震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动感单车不能进行减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动感单车,包括摇动机构,所述摇动机构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连接板,所述固定连接板的内侧设置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动感单车本体,所述动感单车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座椅调节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橡胶减震垫、固定板和连接杆,所述橡胶减震垫活动连接在摇动机构的顶部,所述固定板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在橡胶减震垫顶部的两侧,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在固定板的内侧,所述动感单车本体的底部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连接机构。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座椅调节机构包括固定套、滑动板、升降坐垫、定位孔和连接柱,所述固定套固定连接在动感单车本体顶部的左侧,所述滑动板滑动连接在固定套的内部,所述升降坐垫固定连接在滑动板的顶部,所述定位孔开设在升降坐垫的正面,所述连接柱设置在固定套正面的顶部,所述连接柱的背面贯穿固定套并延伸至定位孔的内部。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块、推动板、传动轴、移动框和卡杆,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在固定板内壁的底部,所述推动板活动连接在连接块的左侧,所述传动轴固定连接在推动板背面的外侧,所述移动框套设在传动轴的表面,所述卡杆固定连接在移动框的外侧,所述卡杆远离移动框的一侧贯穿固定板并延伸至固定连接板的内部。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滑动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固定套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块与滑槽滑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正面设置有推板,所述推板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背面贯穿固定板并延伸至固定板的内部与推动板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移动框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导向块,所述固定板内壁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块与导向槽滑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正面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部与推动杆滑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固定套的顶部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内壁与升降坐垫的表面滑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力玄运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力玄运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956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相移相调压电路
- 下一篇:基于PYNQ集群的高能效NEST类脑仿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