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血栓抽吸导管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14569.1 | 申请日: | 202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729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顾兴中;周健华;全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泰州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14 | 分类号: | A61M25/14;A61B17/22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文雯 |
地址: | 225300 江苏省泰州市海***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血栓 抽吸 导管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血栓抽吸导管,包括主管路(1)以及设置于主管路一侧的支管路(2),主管路与支管路通过三通管(3)连接,主管路包括顺次连接的双腔管(4)、扩口管(5)以及复合管(6),三通管另一端口还设有固定阀(7),主管路内贯穿设置有金属搅丝(8)和收缩丝(9),金属搅丝一端设置有螺旋线圈(11),金属搅丝另一端以及收缩丝一端均穿过固定阀,金属搅丝另一端与一手柄(10)适配连接,支管路一端连接有连接管(12),连接管一端连接有旋塞阀(13),旋塞阀一端适配地与一注射器(14)相连接。本发明采用新型血栓抽吸导管,可以轻松实现血栓的抽吸,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血栓抽吸导管。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超过恶性肿瘤,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人数达到2.3亿,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已超过200万人,每年至少新发50至80万例,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年死于急性心肌梗塞的人数超过100万。据预测,2015年至2030年,中国将新增2100万急性冠状动脉患者,发生至少700万例心源性死亡。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病理基础,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而血栓形成取决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易损斑块容易出现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从而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目前,针对AMI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对梗塞相关动脉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进行血运重建,而直接行PCI治疗,置入支架后,在球囊或支架的挤压下,一方面,血小板易被不稳定斑块中裸露脂质所激活,形成微血栓在病变血管部位黏附聚集,导致微循环阻塞;另一方面,血栓容易碎裂、脱落,造成血栓碎块流向冠状动脉远端,导致远端血管阻塞,从而出现“慢血流”现象。从而大大增加了介入治疗的难度,提高了AMI患者的死亡率。因此,PCI治疗如何避免出现支架内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以及冠脉微循环障碍导致的无复流,已经成为急诊PCI面临的一大难题。
血栓抽吸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机械作用,迅速抽出阻塞病变血管的血栓,理论上讲可减轻血栓负荷和微血管栓塞,使冠状动脉血流改变,减少术后“慢血流”和“无复流”的发生率,临床也进一步验证,通过血栓抽吸导管,结合使用药物,可明显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改善靶血管的血流,改善临床预后,对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有很好的近期和远期效果,且应用血栓抽吸后,有2/3的病例无需进行球囊预扩张而可直接植入支架,节省了医疗费用。在介入治疗时,由于心血管结构复杂,血栓抽吸效果很容易受到冠状动脉解剖学形态及血栓性状的影响特别是位于严重狭窄病变、钙化、纡曲病变远端的血栓及顽固附着在冠状动脉壁上的血栓等情况下,使血栓抽吸困难。其次,当遇到体积大及高黏稠的血栓时,容易发生堵塞,较难处理。因此,亟需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出一种新型血栓抽吸导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具有良好操作性的新型血栓抽吸导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血栓抽吸导管,所述抽吸导管包括主管路以及设置于主管路一侧的支管路,所述主管路与支管路通过三通管连接,所述主管路包括顺次连接的双腔管、扩口管以及复合管,所述三通管另一端口还设置有固定阀,所述主管路内贯穿设置有金属搅丝和收缩丝,所述金属搅丝一端设置有螺旋线圈,所述金属搅丝另一端以及收缩丝一端均穿过固定阀,且金属搅丝另一端与一手柄适配连接,所述支管路一端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一端连接有旋塞阀,所述旋塞阀一端适配地与一注射器相连接;
所述双腔管包括外管以及偏心设置于外管腔道中的内管,所述外管腔道用于输送血栓物质,所述内管腔道用于安装导引丝;
所述扩口管的扩口部截面腔道结构与双腔管截面腔道结构相同,该扩口管扩口部与复合管以及双腔管的外管适配连接,从而使得外管腔道与复合管相连,该扩口管另一端设置为导引丝的进口端并与内管腔道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泰州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研究院,未经东南大学泰州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145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