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追踪的基于属性的匿名认证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16176.4 | 申请日: | 202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008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赖俊祚;李鹏;吴永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9/40 | 分类号: | H04L9/40;H04L9/3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李斌 |
地址: | 51063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追踪 基于 属性 匿名 认证 方法 系统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可追踪的基于属性的匿名认证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系统初始化,通过设置算法生成主公钥和主私钥;用户匿名凭证生成,通过交互的匿名凭证生成算法生成用户的匿名凭证;匿名认证消息,通过认证算法对消息进行认证;验证认证,通过验证算法验证得到的认证;追踪二次认证用户,若某个用户认证了两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追踪算法去追踪认证了两次的用户。本发明在现有匿名认证的基础上,实现了注册匿名和认证匿名的更强隐私保护,即完全匿名性,具有一定的访问控制功能,同时实现了允许任何人可公开追踪的功能,在提供强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平衡了匿名性和责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匿名认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可追踪的基于属性的匿名认证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匿名认证是一类典型的认证协议,既可以实现认证的功能,又可以保证匿名性,进而不泄露隐私。在群签名中,群成员可以代表整个群去签消息而不泄露其身份,但是群管理员可以在出现纠纷时打开签名,从而找到该签名者,达到追踪的目的。而环签名达到了更强大的匿名性,因无群管理员这一角色,使得任何人无法打开签名进而找到该签名者。一般的可链接的群签名和可链接的环签名,可以实现将同一用户的两个签名识别出,但是未能进一步追踪到具体的某个人。在匿名凭证方案中,用户可以匿名地展示自己拥有某种特质(比如性别、年龄等)而不泄露其他隐私信息;而可追踪的匿名凭证方案引入了可信方,可以实现像群签名一样的追踪,达到追责的目的。但是,这种追责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可信方,不能实现公开可追踪。
另一方面,用户在注册拿到证书的过程中,一般做法是用户将公钥或身份提交给注册机构,并由该机构审核后分发对应的证书。但是,在此注册过程中,有可能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比如注册信息被拦截等。因此,保护注册过程中的隐私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出可追踪的基于属性的匿名认证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方法在现有匿名认证的基础上,实现了注册匿名和认证匿名的更强隐私保护,即完全匿名性,具有一定的访问控制功能,同时实现了允许任何人可公开追踪的功能,在提供强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平衡了匿名性和责任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可追踪的基于属性的匿名认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系统初始化,通过设置算法生成主公钥和主私钥;
用户匿名凭证生成,通过交互的匿名凭证生成算法生成用户的匿名凭证;
匿名认证消息,通过认证算法对消息进行认证,生成认证令牌;
验证认证,通过验证算法验证得到的认证令牌;
追踪二次认证用户,若某个用户认证了两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追踪算法去追踪认证了两次的用户,得到该用户的身份id。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初始化具体为:
令Cre=(Cre.Setup,Cre.Gen,Cre.Verify)为具有属性的匿名凭证方案;
Cre.Setup为Cre方案的设置算法,具体为Cre.Setup(λ)→(pk,msk),输入安全参数λ,输出公开参数pk和主私钥msk,用于初始化匿名凭证方案;
Cre.Gen为Cre方案的证书生成算法,用于生成用户的匿名凭证,具体为用户和证书颁发机构的共同输入是公开参数pk和承诺Ci=Commit(Li,ri,pk),用户的私有输入为属性{id,l1,...,ln}、随机数ri以及证书编号cid,证书颁发机构的私有输入是主私钥msk,最终,证书颁发机构输出“完成”或“未完成”,用户输出一个匿名凭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161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