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25236.9 | 申请日: | 202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421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发明(设计)人: | 孙朝宁;赵振博;陈程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 |
主分类号: | G09F9/33 | 分类号: | G09F9/33;G03F7/20 |
代理公司: |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郭凤杰 |
地址: | 5113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组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包括:驱动背板;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间隔设置在所述驱动背板上表面;扩散层,位于所述发光单元上,所述扩散层包括交替排布凹结构及凸结构;所述凹结构的中心与所述发光单元的中心相对应;所述凸结构的中心与相邻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隙的中心相对应。上述背光模组,通过在扩散层上设置凸结构和凹结构,并将凹结构的中心与发光单元的中心相对应,凸结构的中心与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隙的中心相对应,可将距离发光单元较近的、强度较强的光通过凹结构发散后发出,将距离发光单元较远的、强度较弱的光通过凸结构汇聚后发出,使得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经过扩散层之后更加均匀地发射出去,提高背光模组发光亮度的均匀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背光显示技术,特别是涉及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及应用需求的多样化,各种户外与室内显示应用场所皆对显示屏的分辨率、对比度和色彩管理等规格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LCD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MiniLED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显示科技备受行业关注,成为国内外各大厂商争相追逐的技术热点,其主要的发展方向为miniLED显示及miniLED背光模组。MiniLED技术对于高动态范围显示及超窄无边框显示的实现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显示不均、灯影(Hot spot)、及散热不均引起的器件老化和显示色偏已成为很难解决的问题,影响整体显示品质。
为了获得MiniLED RGB三色光源更均匀,精确无色偏的出光效果,目前的技术重点是对IC(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进行设计,即区域调光。但是,区域调光还MiniLED背光分区亮度的均匀性不够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提高MiniLED产品背光分区亮度的均匀性的问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驱动背板;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间隔设置在所述驱动背板上表面;扩散层,位于所述发光单元上,所述扩散层包括交替排布凹结构及凸结构;所述凹结构的中心与所述发光单元的中心相对应;所述凸结构的中心与相邻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隙的中心相对应。
上述背光模组,通过在扩散层上设置凸结构和凹结构,并将凹结构的中心与发光单元的中心相对应,凸结构的中心与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隙的中心相对应,可以将距离发光单元较近的、强度较强的光通过凹结构发散后发出,将距离发光单元较远的、强度较弱的光通过凸结构汇聚后发出,从而使得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经过扩散层之后更加均匀地发射出去,可提高产品背光分区亮度的均匀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单元于所述驱动背板上呈阵列排布,所述驱动背板用于驱动所述发光单元发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LED发光单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凸单元,所述凹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凹单元。当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隔较大时,可以以发光单元为中心设置多个凹单元作为一组凹结构,对应地在相邻两组凹结构之间设置多个凸单元作为一组凸结构,以提高扩散层对光的扩散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结构及所述凹结构均为透明有机光阻结构。
一种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驱动背板;在所述驱动背板上表面设置多个发光单元;制备扩散层;将所述扩散层设置于所述驱动背板上,覆盖所述发光单元;;其中,所述扩散层包括交替排布凹结构及凸结构,所述凹结构的中心与所述发光单元的中心相对应,所述凸结构的中心与相邻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隙的中心相对应。
上述背光模组的制备,通过在扩散层上设置凸结构和凹结构,并将凹结构的中心与发光单元的中心相对应,凸结构的中心与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隙的中心相对应,可以将距离发光单元较近的、强度较强的光通过凹结构发散后发出,将距离发光单元较远的、强度较弱的光通过凸结构汇聚后发出,从而使得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经过扩散层之后更加均匀地发射出去,提高了产品背光分区亮度的均匀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未经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252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