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电站储能的配置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36206.8 | 申请日: | 202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002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李笑彤;王方敏;吕风波;齐步洋;贡晓旭;王坤芳;宋宝同;张宏宇;鞠力;席嫣娜;刘新萌;王晓冰;苏宁;宝海龙;梁英哲;王思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H02J3/32;B60L53/53;B60L53/62;G06F30/27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周春枚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站 配置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充电站储能的配置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充电站的样本数据;基于充电站的样本数据,采用约束条件对储能电池进行配置,生成储能电池的配置模型,其中,约束条件包括:充放电能量守恒、充放电功率约束、荷电状态约束、配电容量约束和电池容量约束。本申请解决了由于相关技术中采用充电站单一典型负荷数据来配置储能容量造成的配置结果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动汽车储能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充电站储能的配置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革命的不断推进,以燃油为动力的汽车正在被逐步取代,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我国较早开展电动汽车推广,且在近几年取得明显成效。在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充电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不断提升,已建充电设施面临电动汽车充电多样化需求,负荷变化特性与分时电价叠加等问题使得充电站运营成本和经济性受到影响。储能系统可有效修正用户负荷曲线从而降低用电费,当前储能成本明显下降,技术不断完善,可结合已建充电站实际运行数据,配置小型储能系统,通过“低充高放”模式,降低充电站购电成本,提升项目整体经济性。考虑储能设备投资成本与安装容量相关,为获得较大投资收益需要对储能容量进行优化配置。
但相关技术中针对充电站的储能容量配置的问题探讨较少,一般根据充电站单一典型负荷数据进行储能容量的配置,因而存在配置结果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站储能的配置方法,以至少解决由于相关技术中采用充电站单一典型负荷数据来配置储能容量造成的配置结果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充电站储能的配置方法,包括:获取充电站的样本数据;基于充电站的样本数据,采用约束条件对储能电池进行配置,生成储能电池的配置模型,其中,约束条件包括:充放电能量守恒、充放电功率约束、荷电状态约束、配电容量约束和电池容量约束。
可选地,储能电池在预定时间段内执行至少一次充放电,其中,充放电结果用于保持储能电池的充放电能量守恒。
可选地,储能电池在充放电时,基于充放电功率约束,确定储能电池的充放电功率,其中,充放电功率小于等于额定功率,大于最小允许功率。
可选地,储能电池在充放电时,基于荷电状态约束,确定储能电池的荷电状态处于预设的放电深度范围之内,并基于荷电状态以及充放电功率,计算得到储能电池的电池额定容量。
可选地,基于配电容量约束,确定储能电池的充放电功率与负荷的结合值小于等于预先配置的配变容量。
可选地,基于电池容量约束,确定储能电池的最大允许容量小于等于预定阈值。
可选地,基于充电站的样本数据,采用约束条件对储能电池进行配置,生成储能电池的配置模型,包括:从充电站的样本数据中随机选取多条数据曲线作为初始聚类中心;基于充电站的样本数据中除初始聚类中心以外的数据曲线与聚类曲线的欧式距离进行聚类,获取聚类结果,其中,聚类结果包括多个样本曲线,样本曲线为除初始聚类中心以外的数据曲线中与初始聚类中心最近的负荷曲线;获取聚类结果中每条负荷曲线在同一时刻的平均值,确定新的聚类中心曲线;基于新的聚类中心曲线再次进行聚类,直至生成储能电池的配置模型。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充电站储能的配置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充电站的样本数据;配置模块,用于基于充电站的样本数据,采用约束条件对储能电池进行配置,生成储能电池的配置模型,其中,约束条件包括:充放电能量守恒、充放电功率约束、荷电状态约束、配电容量约束和电池容量约束。
可选地,储能电池在预定时间段内执行至少一次充放电,其中,充放电结果用于保持储能电池的充放电能量守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未经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362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