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热温度长时间可控型的吸湿发热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44156.8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96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张俐敏;程隆棣;马湾湾;韩雪晴;张瑞云;俞建勇;薛文良;刘蕴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新疆大学 |
主分类号: | D04B1/10 | 分类号: | D04B1/10;D04B1/14;D04B1/16;D06B3/18;D06B15/00;D06C7/02;D06P1/48;D06P3/82;D06P1/44 |
代理公司: | 上海统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03 | 代理人: | 杜亚 |
地址: | 2016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热 温度 长时间 可控 吸湿 针织 面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发热温度长时间可控型的吸湿发热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为:以具吸湿梯度的三层吸湿匀缓发热织物为基础面料,采用织物浸轧‑织物单侧印花复合整理工艺或筒子纱浸渍‑织物双侧印花复合整理工艺制得发热温度长时间可控型的吸湿发热针织面料;该发明面料在恒定低温和恒定高湿环境条件下,持续发热升温至最高温升值的时间为510s以上,由储湿实现的吸湿发热达最高温升值和最高储湿量的同步率为95%以上;在恒定的低温且低湿逐渐至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持续发热升温至最高温升值的时间为260s以上,发热升至最高温时高于平均温升值的发热面积占总发热面积的比例为70%以上。本发明的方法简单,有效,使用范围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品质热湿舒适纺织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发热温度长时间可控型的吸湿发热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纺织材料作为人体的第二层皮肤,在室外环境和人体皮肤之间建立起一道调节系统,使得人体穿着服装对舒适性的要求重在人体处于任何活动状态下,服装都能对皮肤所处微环境的温、湿度变化予以快速感知并作出及时响应,修复并建立人体所处微环境的热湿平衡,提供给人体适宜的热湿舒适性体验。
近年来人们秉持绿色生活理念更注重自身健康,春夏亦或是秋冬季节人体都会处于轻量运动或剧烈运动状态,特别是在低温、湿冷的秋冬季节,人体运动产生的汗液需要被织物及时吸收、扩散、传导,保持皮肤适度干燥、对抗寒冷、抵御汗液蒸发带来的湿冷感并最大程度上补充人体热量的缺失,鉴于此吸湿发热纺织品的研究意义深远。
当前,吸湿发热纺织品的研究发明涉及家纺、服用、产业用等多个领域,集中聚焦于选用吸湿发热纤维赋予织物吸湿发热特性或兼具吸湿发热特性和其他功能性;通过染整技术赋予织物吸湿发热特性或利用吸湿发热产品的吸湿性提高产品的染色性能;开发纤维吸湿发热测试方法和测试装置;借助纤维材料、纱线结构、织物设计等研发单向导湿吸湿发热织物,即赋予织物吸湿发热特性的同时,使水分实现自内而外的单向传导。
众多具有吸湿发热功能的产品推动了产业发展,但仅着眼于吸湿发热功能性的简单附着和水分在织物中由内而外的单向传导,忽略水分在织物各层内部及层间扩散对吸湿发热的影响,还不足以满足人体对服装热湿舒适性的高要求。故,国内现有吸湿发热产品中出现对吸湿发热过程的考量。申请号为CN202010134039.8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吸湿匀发热保暖结构的舒适性面料及其织造方法。该面料包含内导湿层、发热层和保暖层,其中内导湿层为异形截面聚酯纤维纱线、异形截面聚酰胺纤维纱线或含此两种纤维之一的混纺纱线织制而成,发热层材料为吸湿发热纤维混纺纱线;保暖层由中空保暖纤维纱线、远红外蓄热保暖纤维纱线或含此两种纤维之一的混纺纱线织制而成。借助于内层/发热层存在的回潮率差异,快速传导水份;借助于发热层的吸湿发热作用扩大水份的扩散并发热;依靠保暖层覆盖发热层起到热量隔绝保温的功效。该专利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凭借在织物中间发热层水分子与吸湿发热纤维的充分大面积接触,接触点越多发热越均匀的途径实现了产品的吸湿均匀发热。申请号为CN202010134040.0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吸湿匀缓发热面料及其织造方法。该面料含里层(扩散导湿层)、中间层(吸湿储湿层)和外层(吸湿发热层)。里层由异形截面长丝、含异形截面长丝的复合纱线或含异形截面长丝的非织造布制成,利用异形截面长丝表面的沟槽结构强化水分在织物内层的芯吸效应,借助于复合纱线或非织造布中天然纤维或人造纤维素纤维本身的吸湿性增加水分在织物内层的快速扩散;中间层由纯纺纱、混纺纱或非织造布片制成,主要凭借混纺纱、非织造布中的天然纤维或人造纤维素纤维本身的吸湿性实现中间层的吸湿储湿;外层由含吸湿发热纤维的混纺纱或非织造布片制成,借助于吸湿发热纤维的亲水基团和混纺纱或非织造布中的天然纤维、人造纤维素纤维本身的吸湿性实现水分在外层的扩散和吸湿发热。该面料比同类吸湿发热面料达到最高温升值的时间滞后1~3min,保温时间21~25min,发热面积扩大5%以上。
综上所述,上述专利研究将着眼点放在了织物吸湿发热过程上,对织物均匀发热、缓慢发热做了一定技术上的探讨,但亦存在如下可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新疆大学,未经东华大学;新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441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