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轮毂电机驱动转向轮的悬架总成及电动车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48598.X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598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叶昭芳;陈珍颖;陈汉涛;杨阳;张绍丹;裴俊枫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亚太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3/00 | 分类号: | B60G13/00;B60G13/04;B60G7/00;B62D5/04;B62D7/18;B62D7/20;B60K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秦晓刚 |
地址: | 311203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轮毂 电机 驱动 转向 悬架 总成 电动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轮毂电机驱动转向轮的悬架总成及电动车,包括车架、转向节、轮毂电机、控制臂、转向系统、弹簧阻尼系统,轮毂电机的电机轴与转向节连接,控制臂的一端与转向节铰接,另一端与车架铰接,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机、转向横拉杆,转向横拉杆一端与转向节通过球铰连接,另一端与转向机连接;弹簧阻尼系统包括拉杆、绞盘、减震器,绞盘铰接于车架,拉杆的一端与控制臂铰接,另一端与绞盘铰接,减震器的一端与车架连接,另一端与绞盘铰接,且沿车架横向布置。本发明能够极大地减小悬架主销偏置距和磨胎半径,保证车轮定位参数在合理范围内变化,提高车辆的操纵性和稳定性,并通过绞盘的合理转换,提高悬架的传递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轮毂电机驱动转向轮的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新能源电动汽车作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在电动汽车核心关键技术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便是轮毂电机驱动技术,随着电机和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应运而生。分布式驱动具有传动效率高、精确迅速的驱动/制动响应,容易实现底盘技术的集成,有利于提高车辆操纵性和稳定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轮毂电机占用了轮内空间,极大地影响了转向节、制动盘、卡钳等布置,如果简单地将前悬架向车身方向平移,则会导致主销轴线位置内移,增加主销偏置距和磨胎半径,使得车辆转向力矩变大,出现扭矩转向、制动稳定性变差等问题,影响车辆行驶稳定性。另外,现有低底盘的悬架,存在传动比过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轮毂电机驱动转向轮的悬架总成,解决传统悬架系统和轮毂电机搭配方式导致车轮定位参数变化过大,影响车辆操纵性和稳定性,以及低底盘的悬架系统,悬架传动比过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轮毂电机驱动转向轮的悬架总成,包括车架、转向节、轮毂电机、控制臂、转向系统、弹簧阻尼系统,所述轮毂电机的电机轴与转向节连接,所述控制臂的一端与转向节铰接,另一端与车架铰接,所述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机、转向横拉杆,所述转向机包括EPS电机以及齿轮齿条结构,所述转向横拉杆一端与转向节通过球铰连接,另一端与转向机连接;所述弹簧阻尼系统包括拉杆、绞盘、减震器,所述绞盘铰接于车架,所述拉杆的一端与控制臂铰接,另一端与绞盘铰接,所述减震器的一端与车架连接,另一端与绞盘铰接,且沿车架横向布置。
优选的,所述控制臂包括上方的上控制臂以及下方前后并行设置的下前控制臂及下后控制臂,所述上控制臂、下前控制臂及下后控制臂均与转向节通过球铰连接,与车架通过水平销轴铰接,以使上控制臂、下前控制臂及下后控制臂可上下转动。
优选的,所述上控制臂设有与转向节连接的球铰部以及从球铰部向车架方向延伸的两个叉开的分叉支臂,所述分叉支臂的端部与车架通过水平销轴铰接。
优选的,所述转向节的上部设有向轮毂方向延伸的上延伸部,所述上延伸部设有用于安装与上控制臂连接的球铰的上控制球头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转向节的下部侧面设有向外延伸下延伸部,所述下延伸部设有用于安装与转向横拉杆连接的球铰的转向拉杆球头安装孔,所述转向节的底面前后并排设有下前控制臂球头安装孔、下后控制臂球头安装孔,分别用于安装与下前控制臂连接的球铰和下后控制臂连接的球铰。
优选的,所述下前控制臂球头安装孔和下后控制臂球头安装孔具有高度差。
优选的,所述转向节的下部中间位置设有轮毂电机轴安装孔以及环绕轮毂电机轴安装孔设置的轮毂电机安装端面,所述轮毂电机轴支承于轮毂电机轴安装孔并由轮毂电机锁紧螺母锁紧固定,所述轮毂电机锁紧螺母与轮毂电机安装端面定位配合。
优选的,所述绞盘为三角形结构,其中顶角部位铰接于车架,两个底角部位分别与拉杆和减震器铰接。
优选的,所述绞盘通过滚针轴承与车架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亚太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亚太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485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