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车联网数据的车辆行驶趟次识别算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60954.X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375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韩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家庄开发区天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H04W4/40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佳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47 | 代理人: | 孙瑞峰 |
地址: | 05000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联网 数据 车辆 行驶 识别 算法 | ||
1.一种基于车联网数据的车辆行驶趟次识别算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读取数据:以采集时刻的先后,形成数据序列:
{A}={t,p=[x,y],v};
第二步、数据清洗:
2.1、过滤驻车/缓行数据:由于矿山道路复杂难行经常出现排队慢行的情况,以及自卸车在装、卸物料时要保持静止,对一定时间段(tend-tstart≤Δtlow)内连续v≤vlow的数据只保留1个值(tstart),从而减少后续流程的运算量;
2.2、过滤GPS定位异常数据:由于车载GPS设备有一定的概率会反馈异常的定位信息,导致车辆坐标发生实际上不存在的跳脱与折返,这种异常对于后续的算法影响很大,一定要进行剔除。剔除的标准为改坐标点的指入向量和指出向量的夹角大于90°:
2.3、清洗结果:经过以上的数据清洗,剔除了异常数据,并缩减了数据量;
第三步、算法核心:
3.1、设置“途经点”:矿山等工程作业中,物料的装载、卸置的区域相对固定,从而自卸车在装载区和卸置区之间的往返路线亦相对固定,因此,取该路线上合理位置的坐标作为“途经点”,即可将对“自卸车在指定路线上的往返情况”的判定,转化为“自卸车对指定‘途经点’的逼近”的判定;
3.2、检测车辆对途经点的逼近:判定的标准即为车辆的GPS定位坐标落入以“途经点”坐标为圆心、以指定长度为半径的圆内:
通过运算,得到序列{tj,k}:“指定车辆第k次逼近第j个途经点的时刻”的集合,这个记录即作为该车装卸趟数统计的直接依据,给定一个时段([tstart,tend]),则自卸车经过j号途经点的次数为:
Kj=card({k|tstart≤tj,k≤tend});
3.3、剔除漏计:自卸车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路径上往返,每一趟在j号途经点附近进行的装卸作业都会令该车往返2次“路过”途经点,因此趟数统计的结果即为:
Nj=Kj/2;
第四步、显示结果:得到工程车辆的行驶趟次的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联网数据的车辆行驶趟次识别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2.3中,由于后续步骤不再需要车速信息,因此将{A}整理为新的数据序列:{B}={t,p=[x,y]}。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联网数据的车辆行驶趟次识别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3.3中,考虑到实地作业的复杂性、临时装卸区和临时道路的多变性,简单地取Nj=Kj/2往往会发生漏计,为了应对这种大概率可能出现的漏计现象,首先在选择途经点位置时,要令其尽量靠近物料的装卸点,这样对于一般情况下原路折返的车辆,其每趟作业两次逼近同一折返点的时间差Δt就可以足够小;其次,进行参数控制,只有当相邻两次逼近同一折返点的时间差Δt>Δtdis的情况,才认为是“两趟”不同的作业,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联网数据的车辆行驶趟次识别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始车辆数据可以有效参与算法的最低车速vlow为5km/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联网数据的车辆行驶趟次识别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Δtlow为60秒,每个此时长内所有车速不高于vlow的数据会被单采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联网数据的车辆行驶趟次识别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坐标和途经点坐标间可以判定为逼近的最大距离r为80-150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联网数据的车辆行驶趟次识别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两次逼近同一途经点是两趟作业的最小时间间隔Δtdis为900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家庄开发区天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石家庄开发区天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6095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