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行道排水结构及其与排水路缘石的组合排水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64013.3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63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曹世江;吴飞;李健;刘斌;李洋;徐显芬;刘君韬;龙康滔;杨亮;张晓娇;陈德永;张震;熊仕吉;李少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1/22 | 分类号: | E01C11/22;E03F5/046;E03F5/14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李余江 |
地址: | 550081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行道 排水 结构 及其 水路 组合 方法 | ||
1.一种人行道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人行道排水结构由透水混凝土(1)和若干块透水盲道砖(2)组成渗透排水面层,透水混凝土(1)下方设有一层由若干第一排水砌块(3)、第二排水砌块(4)以及级配碎石或碎砾石(5)所组成的渗透排水基层,透水盲道砖(2)下方和渗透排水基层下方分别铺设有2~3cm的第一水泥砂浆找平层(6)和第二水泥砂浆找平层(7),位于第二水泥砂浆找平层(7)以下的部分设有混凝土垫层(8),混凝土垫层(8)下方为压实度不小于90%的压实土基(9);所述第一排水砌块(3)设于渗透排水面层下方紧靠排水路缘石(10)的一侧,第一排水砌块(3)为带有主体排水凹槽(301)的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排水砌块(3)的主体排水凹槽(301)的底部为圆弧形或矩形;所述第一排水砌块(3)槽身顶部的两侧对称开设有1~2对用于连通相邻排水砌块之间的辅助排水凹槽(302);所述第一排水砌块(3)位于排水路缘石(10)一侧的端部设有端部凹槽(303),端部凹槽(303)中设有拦截级配碎石或碎砾石(5)用的网格栅栏(11);所述第二排水砌块(4)在第一排水砌块(3)的基础上,其槽身的端部不设端部凹槽(303),也不设置网格栅栏(11),用于人行道渗透排水基层中除紧靠排水路缘石(10)一侧的任何其他位置;所述第一排水砌块(3)与第二排水砌块(4)的主体排水凹槽(301)中满铺有级配碎石或碎砾石(5),级配碎石或碎砾石(5)与第一排水砌块(3)、第二排水砌块(4)组成渗透排水基层;所述排水路缘石(10)结构包括用于直线路段的第一排水路缘石(15)和第二排水路缘石(16)以及用于平曲线路段和直线与平曲线相接部位的第三排水路缘石(17);所述第一排水路缘石(15)内部设有贯通的排水槽(1501),紧靠人行道一侧的第一排水路缘石(15)的顶部设有弧形下沉台(1502)或矩形下沉台(1510);弧形下沉台(1502)或矩形下沉台(1510)的底部设有用于汇集人行道表面雨水的第一入水口(1502),紧靠人行道一侧的第一排水路缘石(5)的槽身上设有用于排除渗透排水基层内雨水的第二入水口(1504),位于第一排水路缘石(15)槽身底部的一侧设有排水口(1505);所述第一排水路缘石(15)的弧形下沉台(1502)或矩形下沉台(1510)的底部高程与人行道边缘路表的高程相一致,第一排水路缘石(15)顶部下沉台一侧的拦水体高于人行道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行道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砌块(3)与第二排水砌块(4)的主体排水凹槽(301)内铺设一层防渗土工布,所述级配碎石或碎砾石(5)铺设在防渗土工布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行道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排水砌块之间的接触面采用第三水泥砂浆(12)进行粘结,所述第一水泥砂浆找平层(6)、第二水泥砂浆找平层(7)以及第三水泥砂浆(12)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7.5的水泥砂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行道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人行道各结构层均设为朝向排水路缘石(10)一侧的单向排水横坡,所述单向排水横坡采用1%~2%的横坡度;所述网格栅栏(11)的材质选用不锈钢金属、镀锌金属或硬塑性材质,网格栅栏(11)中每个网格的直径应满足小于级配碎石或碎砾石(5)中最小粒径的要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行道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人行道排水结构的渗透排水面层由3~6cm抗压强度等级不低于C30的透水砖(13)和透水盲道砖(2)铺设而成,透水砖(13)和透水盲道砖(2)的下方设有一层2~3cm的强度等级不低于M7.5的第四水泥砂浆找平层(14),第四水泥砂浆找平层(14)下方设有由若干第一排水砌块(3)、第二排水砌块(4)以及级配碎石或碎砾石(5)所组成的渗透排水基层,渗透排水基层下方设有一层2~3cm的强度等级不低于M7.5的第二水泥砂浆找平层(7),所述第二水泥砂浆找平层(7)以下的部分采用4~6cm强度不小于C15的混凝土垫层(8),混凝土垫层(8)下方为压实度不小于90%的压实土基(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6401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