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重加密技术的点对点加密通讯方法以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66570.9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80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汪德嘉;张齐齐;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通付盾区块链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通付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3 | 代理人: | 郭放;许伟群 |
地址: | 210018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多重 加密 技术 点对点 通讯 方法 以及 系统 | ||
1.一种基于多重加密技术的点对点加密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信息发送节点,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通讯信息节点列表;
根据所述通讯信息节点列表,分别随机选择所述通讯信息节点列表中的通讯节点作为入口节点、中间节点和出口节点;
分别与信息接收节点、入口节点、中间节点和出口节点通过密钥协商技术生成对应的信息接收节点对称密钥、入口节点对称密钥、中间节点对称密钥和出口节点对称密钥;
依次通过所述信息接收节点对称密钥、所述出口节点对称密钥、所述中间节点对称密钥以及所述入口节点对称密钥对通讯信息进行加密,得到多重加密通讯密文;
将所述多重加密通讯密文和通讯节点信息通过通讯节点发送到所述信息接收节点;
所述通讯节点信息包括入口节点信息、中间节点信息、出口节点信息以及信息接收节点信息;
所述信息接收节点为所述信息发送节点指定的通讯信息的接收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重加密技术的点对点加密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发送节点将所述多重加密通讯密文和通讯节点信息通过通讯节点发送到所述信息接收节点,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信息发送节点将所述多重加密通讯密文和通讯节点信息通过通讯节点发送到所述入口节点;
所述入口节点通过所述入口节点对称密钥对所述多重加密通讯密文进行解密,得到一次解密通讯密文;
所述入口节点将所述一次解密通讯密文和通讯节点信息发送给所述中间节点;
所述中间节点通过所述中间节点对称密钥对所述一次解密通讯密文进行解密,得到二次解密通讯密文;
所述中间节点将所述二次解密通讯密文和通讯节点信息发送给所述出口节点;
所述出口节点通过所述出口节点对称密钥对所述二次解密通讯密文进行解密,得到三次解密通讯密文;
所述出口节点将所述三次解密通讯密文发送给所述信息接收节点;
所述信息接收节点通过所述信息接收节点对称密钥对所述三次解密通讯密文进行解密,得到所述通讯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重加密技术的点对点加密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发送节点将自身节点信息添加到所述通讯信息节点列表中,并将所述通讯信息节点列表上传到区块链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重加密技术的点对点加密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信息发送节点,还包括以下步骤:
添加所述信息接收节点为好友;
获取所述信息接收节点的对称密钥;
通过所述对称密钥对所述通讯信息进行加密,得到加密通讯信息;
将所述加密通信信息发送给所述信息接收节点。
5.一种基于多重加密技术的点对点加密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入口节点、中间节点、出口节点以及信息接收节点,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来自上一节点的多重加密通讯密文和通讯节点信息;所述上一节点可以为信息发送节点、入口节点、中间节点以及出口节点;
通过与信息发送节点生成的对称密钥对所述多重加密通讯密文进行解密;
将解密后的多重加密通讯密文发送给下一节点,所述下一节点可以为中间节点、出口节点以及信息接收节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多重加密技术的点对点加密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节点的数量可以为若干个。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多重加密技术的点对点加密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讯节点信息还包括通讯节点顺序;
所述多重加密通讯密文按照通讯节点顺序在通讯节点中按序进行传输。
8.一种基于多重加密技术的点对点加密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信息接收节点,包括以下步骤:
同意来自信息发送节点的好友添加请求;
与信息发送节点通过密钥协商技术生成对称密钥;
获取来自所述信息发送节点的加密通讯信息;
通过所述对称密钥进行解密,得到通讯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通付盾区块链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通付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通付盾区块链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通付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6657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