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升Cu-SSZ-13催化剂高温稳定性的表面铝修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76668.2 | 申请日: | 202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70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吴晓东;马越;刘丽萍;冉锐;翁端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9/76 | 分类号: | B01J29/76;B01D53/86;B01D53/56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吴爱琴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升 cu ssz 13 催化剂 高温 稳定性 表面 修饰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升Cu‑SSZ‑13催化剂高温稳定性的表面铝修饰方法。所述方法为:用含铝前驱体沉积‑焙烧的方式,在Cu‑SSZ‑13催化剂颗粒表面包覆一层氧化铝修饰层。本发明通过在Cu‑SSZ‑13催化剂上引入额外的氧化铝来阻止水热老化过程中催化剂内的孤立Cu2+离子团聚为有害的CuO,转而生成惰性的铝酸铜类物种,从而提升Cu‑SSZ‑13催化剂的高温稳定性,使Cu‑SSZ‑13催化剂经过水热老化后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高温(400‑550℃)脱硝活性,适用于柴油机尾气和工业高温烟气NH3‑SCR脱硝。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脱硝催化剂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提升Cu-SSZ-13催化剂高温稳定性的表面铝修饰方法,制得的催化剂主要适用于柴油机(柴油车、船舶、小通机等)尾气和固定源(如燃气电站、燃气轮机天然气压缩机组等)高温烟气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NH3-SCR)。
背景技术
氮氧化物(NOx)是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是形成PM2.5的前体物质之一,主要由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根据生态环境部2019年发布的《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占我国汽车保有量仅9.1%的柴油车排放的NOx占我国汽车排放总量的71.2%。火电站、钢铁厂、水泥厂、工业锅炉、燃气轮机天然气压缩机组等固定源也排放了大量NOx。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NH3-SCR)是以氨气为还原剂,在富氧气氛中实现NOx还原消除的方法,而Cu修饰的SSZ-13分子筛催化剂(Cu-SSZ-13)是一种活性温度窗口宽的先进SCR催化剂。根据国6排放标准的要求,柴油车尾气后处理系统还需安装柴油车颗粒物过滤器(DPF),其主动再生过程会产生600℃以上的高温,导致安装在DPF下游的脱硝催化装置发生水热老化,降低Cu-SSZ-13催化剂的高温脱硝效率和使用寿命;若将SCR催化剂涂覆在颗粒物过滤器上构成SCRF,则对SCR催化剂的高温稳定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于燃气电站、燃气轮机天然气压缩机组等固定源,其烟气温度高达500℃以上,对脱硝催化剂的高温活性和稳定性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Cu-SSZ-13催化剂在水热老化过程中的失活机制主要是分子筛孔道内的孤立态Cu2+离子团聚为CuO,导致作为脱硝反应活性位点的孤立态Cu2+离子的丧失,且CuO会催化NH3氧化等有害副反应,导致高温(400-550℃)NOx转化率的下降。表面修饰是提升分子筛催化剂高温稳定性的有效方法。目前报道的表面修饰方法有:表面SiO2修饰(Zhang等.AppliedSurface Science.2016,375:186-195),然而此方法仅适用于Cu-ZSM-5催化剂,虽然能够提高ZSM-5分子筛结构的稳定性,但无法阻止Cu的团聚,水热老化后高温SCR活性仍然发生了劣化,且没有应用于Cu-SSZ-13催化剂的报道;表面ZrO2修饰(Peng等.Applied CatalysisB:Environmental.2020,263:118359)能够把Cu-SSZ-13在水热老化过程中形成的CuO结合为CuO-ZrO2固溶体,从而将CuO钝化掉,抑制副反应的发生,然而含锆前驱体价格昂贵,不利于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Cu-SSZ-13催化剂经过水热老化后高温(400-550℃)脱硝效率严重下降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Cu-SSZ-13催化剂高温稳定性的表面铝修饰方法,能够使得催化剂经过长时间高温环境运行后,仍然保持良好的高温脱硝效率,适用于柴油机尾气和工业高温烟气NH3-SCR脱硝。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提升Cu-SSZ-13催化剂高温稳定性的表面铝修饰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766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