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法兰内角焊缝自动打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79009.4 | 申请日: | 202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434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佟贵富;孟秀文;刘英杰;赵文卿;徐伟;刘琳;姜文;邵国庆;刘世文;宫丽彦;闫宗星;张晨;周庆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舾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9/04 | 分类号: | B24B9/04;B24B47/20;B24B41/06;B24B41/02;B24B27/00 |
代理公司: | 大连格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38 | 代理人: | 刘琦 |
地址: | 116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法兰 内角 焊缝 自动 打磨 装置 | ||
一种法兰内角焊缝自动打磨装置,有旋转机架,包括中心的固定钮,以固定钮为圆心,向外伸出3个支架,支架上开有调节孔,夹持器通过调节孔与弹簧插销相配合,固定在支架上,夹持器夹持有行走机构,行走机构通过自动柔性进给机构与打磨机构相连接。行走机构带有的旋转轴底部固定有行走轮,行走轮下方设置有后端靠轮;打磨机构还带有纵向气压传动进给机构,纵向气压传动进给机构的传动轴底部连接有打磨轮,打磨机构还固定有前端靠轮。本发明安全可靠,打磨轮通过进给机构柔性压紧待打磨焊肉,装置整体重量轻(总重约8KG),拆装方便,可全自动进行打磨,可跨规格使用,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保障作业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法兰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以对法兰内角焊接部位进行自动打磨的装置。
背景技术
船舶管系系统由大量管子组成,其中大部分管子需要焊接法兰。在管子加工过程中,法兰与管子焊接的焊缝需要焊后进行打磨。目前,现场采用人工使用手持式砂轮机的方式进行打磨作业,不仅会产生高噪音、高粉尘,而且打磨效率低,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同时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法兰内角焊缝自动打磨装置,旨在达到可以模仿人工手动打磨法兰内角焊缝,对法兰内角焊缝进行自动打磨的目的,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法兰内角焊缝自动打磨装置,有旋转机架,包括中心的固定钮,以所述固定钮为圆心,向外伸出3个支架,3个所述支架长度相同、在圆周方向上等间距设置;所述支架上开有调节孔,夹持器通过所述调节孔与弹簧插销相配合,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夹持器夹持有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通过自动柔性进给机构与打磨机构相连接。以固定钮为圆心,结合3个支架,形成主体支架。支架上开有的调节孔,通过弹簧插销插入不同位置的调节孔,可以对夹持器所在位置进行调节,进而,对行走机构和打磨机构进行调节。通过调节3个支架上的行走机构和打磨机构,可以使本发明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法兰。行走机构与打磨机构通过自动柔性进给机构可以达到柔性相对伸缩的目的,当打磨机构带有的打磨轮遇到焊缝凸起点时,通过自动柔性进给机构,可以使打磨机构相对行走机构进行横向的柔性伸缩,可根据焊肉的高低程度,自动沿着旋转机架轨道进行柔性调整。采用这种自动柔性进给机构,在连续打磨焊缝的时候,可以根据焊肉表面凹凸不平的走向而自动调节,更好的模仿人工手动打磨焊缝。
所述行走机构纵向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底部固定有行走轮,所述行走轮下方设置有后端靠轮;所述打磨机构还带有纵向气压传动进给机构,所述纵向气压传动进给机构的传动轴底部连接有打磨轮,所述打磨机构还固定有前端靠轮,所述前端靠轮与所述纵向气压传动进给机构并列设置;所述前端靠轮与所述后端靠轮分别与法兰端部的上表面、下表面相接触。在打磨焊肉时,由于焊肉凹凸不平,纵向气压传动进给机构与自动柔性进给机构相结合,遇到凹凸不平的焊肉,打磨轮上、下、左、右顺应焊缝路线,可以使打磨过程更加柔和、顺畅,更加逼真的模仿人工打磨焊肉的。前端靠轮与后端靠轮分别位于法兰端面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起到在纵向方向上夹持法兰的作用,保证自动打磨装置在打磨过程中,不会掉落。
上述一种法兰内角焊缝自动打磨装置,为了更好地实施,具体地,所述固定钮上固定有万向接头,所述纵向气压传动进给机构的供气管路通过所述万向接头与气源相连通。万向接头将起源与纵向气压传动进给机构相连接,3个支架上的纵向气压传动进给机构的起源管路均连接到万向接头,与起源连通。
上述一种法兰内角焊缝自动打磨装置,为了更好地实施,具体地,所述后端靠轮固定在支撑板上,所述支撑板通过螺母固定在所述旋转轴上,所述后端靠轮的头部可伸缩。后端靠轮头部可上、下伸缩,以适应本发明在工作过程中,弹性夹持法兰,既保证夹持法兰不掉落,又保证不损坏法兰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舾装有限公司,未经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舾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790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集水布气装置
- 下一篇:一种富硒陶瓷酒瓶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