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学分银行和大数据分析的终身学习资源智能推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80983.2 | 申请日: | 202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854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熊大红;钟德文;张清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阳江开放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6/2458 | 分类号: | G06F16/2458;G06F16/9535;G06Q50/20 |
代理公司: | 广州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任琳 |
地址: | 5295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学分 银行 数据 分析 终身 学习 资源 智能 推送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学分银行和大数据分析的终身学习资源智能推送方法,涉及学分银行技术领域,解决现有学分银行系统推送课程准确性差的技术问题,所述方法包括:查询学分银行得到学员的历史学习记录,历史学习记录包括已学课程、取得成绩、取得学分,得到已学课程集合D;对学员进行能力倾向测验得到能力课程集合A;对学员进行兴趣测验得到兴趣课程集合B;对学员进行注意力测验得到注意力课程集合C;对集合A、B、C、D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求交集得到符合条件课程集合E;将符合条件课程集合E与专业库内的专业做相似度分析,得到最匹配的专业课程集合T,并推送给学员做参考。本发明可以根据学员自身的整体素质推送最匹配的专业课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学分银行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基于学分银行和大数据分析的终身学习资源智能推送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学分银行(school credit bank)是一种模拟或是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管理模式。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为累积学分,它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学分银行制度将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弹性学习制。根据学分银行制度,学生只要学完一门课就计一定的学分,参加技能培训、考证也计学分,然后按全部应得学分累积;同时,允许学生不按常规的学期时间进行学习,而是像银行存款零存整取一样,学习时间可集中也可中断,即使隔了几年,曾有的学习经历仍可折合成学分,存于学分银行。
随着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优化和挑选适合的专业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而现有的学分银行系统通常是学生自己选择课程来修学分,或者是学生自己选择专业方向后,系统推荐该专业的通用专业课程给学生。学生自己选择课程或系统推荐课程往往没有全面考虑学生的自身素质,课程准确性差,不能达到优化培养人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推荐课程准确性高的基于学分银行和大数据分析的终身学习资源智能推送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学分银行和大数据分析的终身学习资源智能推送方法,包括:
查询学分银行得到学员的历史学习记录,所述历史学习记录包括已学课程、取得成绩、取得学分,得到已学课程集合D={Km|Km∈P,0=m=nK};
对所述学员进行能力倾向测验得到能力课程集合A={Xi|Xi∈P,0=i=nX};
对所述学员进行兴趣测验得到兴趣课程集合B={Yj|Yj∈P,0=j=nY};
对所述学员进行注意力测验得到注意力课程集合C={Zk|Zk∈P,0=k=nZ};
对所述集合A、B、C、D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求交集得到符合条件课程集合E=A∩B∩C∩D={Sq|Sq∈P,0=q=nS};
将所述符合条件课程集合E与专业库内的专业做相似度分析,得到最匹配的专业课程集合T,并推送给所述学员做参考,所述专业课程集合T通过交集运算得到:
其中,函数MAX-3为测试题指数最大的前三个数指向的课程组成的集合。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能力倾向测验采用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测试的语言测验,包括对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及词汇方面进行测验;所述能力倾向测还包括成就测验部分,所述成就测验部分是在阅读理解、数学、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中一个或多个领域内通过努力所取得的成绩。
进一步地,所述兴趣测验为测量测试对象的职业性向特征,采用斯特朗-坎贝尔职业兴趣问卷进行测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阳江开放大学,未经阳江开放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809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