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线材损伤的漆包线生产设备及其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99372.2 | 申请日: | 202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921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海;安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田电工(台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1/04 | 分类号: | B21C1/04;B21C3/02;B21C9/00;B05D5/12;B05D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骏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25 | 代理人: | 吴静芝 |
地址: | 5292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线材 损伤 漆包线 生产 设备 及其 生产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低线材损伤的漆包线生产设备。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降低线材损伤的漆包线生产设备包括:分线装置、模具和退火组件,所述分线装置包括第一分线轮和第二分线轮,所述第一分线轮和第二分线轮均为单槽轮,所述第一分线轮与水平面平行,所述第二分线轮的轴线相对第一分线轮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倾斜;所述模具设置在所述第一分线轮和第二分线轮之间,所述模具至少有两个并均设置有拉丝孔;所述第一模具设置在第一道线的路径上,其拉丝孔的孔径最大;所述其它模具根据需要设置在不同道线的路径上,模具越靠近末端,其拉丝孔的孔径越小。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降低线材损伤的漆包线生产设备把多槽轮变为单槽平面轮,从而减少分线轮对线材的损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漆包线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降低线材损伤的漆包线生产设备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电动机是一种能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设备,是传动以及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动机在实际应用中的重点已经开始从过去简单的传动向复杂的控制转移;尤其是对电动机的速度、位置、转矩的精确控制。电动机主要由定子与转子组成,其中定子由定子铁芯、定子绕组和机座三部分组成,而定子绕组就是绕在定子铁芯上面的漆包线线圈。电动机运行过程中,无法避免漆包线与铁芯、漆包线与漆包线之间的摩擦。漆包线的外层涂覆有绝缘漆,避免漆包线在缠绕时出现互相短路的情况。若漆包线在摩擦过程中出现磨损,会对整个电机的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对漆包线的耐磨性会有一定的要求,从而延长电机的寿命。
然而现有的分线轮为多槽导轮,同时槽为U形槽,通过U形槽将漆包线分隔开。但是线材与槽相接触的地方均对线材表面光洁度造成损伤,而U形槽的结构则增大了线材与导轮的接触面积,在将线材分隔开的同时却降低了线材的表面质量。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线材损伤的漆包线生产设备及其生产工艺,把多槽轮变为单槽平面轮,从而减少分线轮对线材的损伤。
一种降低线材损伤的漆包线生产设备,包括:
分线装置,所述分线装置包括第一分线轮和第二分线轮,所述第一分线轮和第二分线轮均为单槽轮,所述第一分线轮与水平面平行,所述第二分线轮的轴线相对第一分线轮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倾斜;
模具,所述模具设置在所述第一分线轮和第二分线轮之间,所述模具至少有两个并均设置有拉丝孔;所述第一模具设置在第一道线的路径上,其拉丝孔的孔径最大;所述其它模具根据需要设置在不同道线的路径上,模具越靠近末端,其拉丝孔的孔径越小;
退火组件,所述退火组件至少有两套并与模具对应,其设置在分线装置的一侧对通过模具的漆包线进行退火,包括:退火炉,所述退火炉垂直设置;所述退火炉的入口位于顶部,退火炉的出口位于底部;冷却水箱,所述冷却水箱内部装有冷却水,所述冷却水箱设置在退火炉的底部,且冷却水箱与所述退火炉的出口密封连接;所述冷却水箱设有出线口;所述退火炉的出口设有挡板;所述挡板设有供裸线通过的通孔;若干导向板,各导向板倾斜设置在挡板的底部;裸线与冷却水接触后产生蒸汽,导向板用于将蒸汽导流到通孔;U型管,所述U型管倒立设置;所述U型管的输入端与所述冷却水箱的底部连接,所述U型管的输出端与外部水源连接;所述U型管的最顶部的高度与冷却水的水位持平;所述U型管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通过伸缩软管连接冷却水箱以及外部水源;所述伸缩软管垂直设置。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降低线材损伤的漆包线生产设备,把多槽轮变为单槽平面轮,减少分线轮对线材的损伤。同时,通过倾斜放置的第二分线轮,保证了漆包线拉长之后仍能与分线轮紧密贴合,避免漆包线松乱。
进一步地,所述倾斜的角度为15~30度。
进一步地,所述模具有四个,所述第一模具设置在第一道漆包线的路径中,其孔径为0.80mm;所述第二模具设置在第二道漆包线的路径中,其孔径为0.13mm;所述第三模具设置在第三道漆包线的路径中,其孔径为0.06mm;所述第四模具设置在第四道漆包线的路径中,其孔径为0.03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田电工(台山)有限公司,未经松田电工(台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993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