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不同荧光强度微球的联合检测试剂盒及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1605293.8 申请日: 2020-12-29
公开(公告)号: CN112763709A 公开(公告)日: 2021-05-07
发明(设计)人: 段生宝;李勇;蒙青林;王红梅;陈晔洲;丁少华;魏双施;王玉珏;田晶晶;刘杰;王泽龙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主分类号: G01N33/569 分类号: G01N33/569;G01N33/571;G01N33/543;G01N33/535;G01N21/64
代理公司: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代理人: 祁云珊
地址: 215163 江苏***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基于 不同 荧光 强度 联合 检测 试剂盒 方法
【说明书】:

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不同荧光强度微球的联合检测用试剂盒,该试剂盒内包括微球试剂、标记第二抗体或抗原;微球试剂为相同直径不同荧光强度编码的N种微球,N种微球表面对应包被N种血液标志物的第一抗体或抗原,N为2‑5之间的整数;标记第二抗体或抗原包括N种血液标志物的第二抗体或抗原,所述第二抗体或抗原上标记有荧光素,且第一抗体或抗原、第二抗体或抗原与对应的抗原或抗体的结合位点不同。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基于不同荧光强度微球的联合检测方法。本发提供的试剂盒可实现一次反应完成输血五项病原体抗原/抗体特异性检测,检测过程简便、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不同荧光强度微球的联合检测试剂盒及方法。

背景技术

血液安全是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领域,临床输血传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等疾病的现象已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术前和输血前明确患者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的感染情况,可以为临床提供及时的诊断依据,避免手术中操作及输血带来的血源性感染,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有助于减少职业暴露,降低医院内的感染率,减少不必要的纠纷,为医疗纠纷提供法律依据。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5年)开始,乙肝、丙肝、艾滋、梅毒检测已成为法定要求的临床常规检测项目。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在沿海的福建和广东某些地区有集中流行趋势,我国于2015年在福建、广东、浙江三省试点开展HTLV的常规检测。

目前血站用于血源筛查的常规血清学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法(ELISA),而临床医院所采用检测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除ELISA外,还有胶体金法、化学发光法等。总体而言,上述方法都是针对单个病原体指标的检测,缺点在于需要大型检测设备,特别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对一个标本进行多项病原体指标的检测。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不同荧光强度微球的联合检测用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内包括微球试剂、标记第二抗体或抗原;所述微球试剂为相同直径不同荧光强度编码的N种微球,N种所述微球表面对应包被N种血液标志物的第一抗体或抗原,N为2-5之间的整数;所述标记第二抗体或抗原包括所述N种血液标志物的第二抗体或抗原,所述第二抗体或抗原上标记有荧光素,且所述第一抗体或抗原、所述第二抗体或抗原与对应的抗原或抗体的结合位点不同。

优选地,还包括融血试剂,以用于破坏全血样本内的血细胞的细胞膜。

优选地,所述标记第二抗体或抗原包括如下组分:

优选地,所述荧光素包括FITC、PE、APC及CY系列荧光物质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N种血液标志物的病原体为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嗜T细胞白血病病毒,其对应的第一抗体或抗原分别为HBsAg抗体、HCV抗原、HIV(Ⅰ+Ⅱ)抗原、TP抗原、HTLV(Ⅰ+Ⅱ)抗原。

优选地,所述HBsAg抗体还包括:鼠抗HBsAg单克隆抗体、羊抗HBsAg多克隆抗体或者兔抗HBsAg多克隆抗体。

优选地,所述不同荧光强度编码的微球表面还包括氨基、羧基,所述HBsAg抗体通过所述氨基、羧基偶联于编码的微球表面。

优选地,所述HCV抗原、HIV(Ⅰ+Ⅱ)抗原、TP抗原、HTLV(Ⅰ+Ⅱ)抗原通过相应的单克隆抗体桥联于编码的微球表面。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不同荧光强度微球的联合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如上所述的基于不同荧光强度微球的联合检测用试剂盒,

将待测样本加入试剂盒内与其内的微球试剂孵育反应形成第一反应物;

往所述第一反应物中加入标记第二抗体或抗原进行孵育反应以得到第二反应物;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052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