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07859.0 | 申请日: | 202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454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范红卫;尹立新;张元华;郁秀峰;袁亮;孙晓华;徐友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18/76 | 分类号: | C08G18/76;C08G18/66;C08G18/46;C08G18/32;C08G63/685 |
代理公司: | 上海统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03 | 代理人: | 杜亚 |
地址: | 215226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氨酯 弹性体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由聚氨酯预聚体经交联得到;聚氨酯预聚体由聚酯多元醇和2,4‑甲苯二异氰酸酯反应得到;聚酯多元醇链段包括己二酸链段、1,4‑丁二醇链段、聚四氢呋喃链段和2,4‑吡啶二甲酸链段,且不同聚酯多元醇链段的2,4‑吡啶二甲酸链段之间经Ni2+配位;制备方法:首先将己二酸、1,4‑丁二醇、聚四氢呋喃和2,4‑吡啶二甲酸和氯化镍混合,反应制得聚酯多元醇,然后将聚酯多元醇与2,4‑甲苯二异氰酸酯反应得到聚氨酯预聚体,再将聚氨酯预聚体与3,5‑二己基‑2,4‑甲苯二胺进行交联固化得到聚氨酯弹性体材料。本发明的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在不影响弹性的情况下提升热降解温度,从而提高了聚氨酯热性能和耐疲劳性,失效次数大于200万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氨酯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氨酯全称为聚氨基甲酸酯,是主链上含有氨基甲酸酯基团的大分子化合物的统称。聚氨酯大分子中除了氨基甲酸酯基团外,还可含有醚、酯等基团。聚氨酯的独特结构赋予其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优异的耐磨性能;在很宽的硬度范围内保持较高的弹性;高强度和高伸长率;负载支撑容量大、减震能力强,硬度在邵A85以上时仍能保持良好的弹性;良好的耐油和耐多种溶剂性能等。聚氨酯产品可为十分柔软到极其坚硬的泡沫塑料,耐磨性能优异的弹性橡胶,高光泽性的油漆、涂料,也可为高回弹性的合成纤维、抗挠曲性能优良的成皮革、粘结性能优良的胶粘剂等。目前,聚氨酯已逐渐形成了一类品种多样、性能优异的新型合成高分子材料。随着产品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这类聚合物已成为从航空飞行器到农业生产,从文娱乐器械到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中必不可少的材料。
为了使车架与车身的振动迅速衰减,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汽车悬架系统上一般都装有减震器,汽车上广泛采用的是双向作用筒式减震器。弹簧垫是使用在汽车弹簧下面的部件,用以减轻弹簧与机械设备的损伤和承担部分缓冲效果。目前的弹簧垫采用的材料为PTMG聚四氢呋喃醚二醇,其具有很好的结构对称性,结晶性能好,作为软段合成的聚氨酯弹性体,拥有很好的力学性能,通过设计游离异氰酸酯的值,以制作不同硬度的聚氨酯制品。但是PTMG作为软段合成的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氧降解性能差,造成聚醚型聚氨酯耐疲劳性不够优异。
因此,设法进一步提高聚氨酯耐热氧降解性和疲劳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聚氨酯弹性体材料,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由聚氨酯预聚体经交联得到;
交联采用的交联剂为3,5-二己基-2,4-甲苯二胺;
聚氨酯预聚体由聚酯多元醇和2,4-甲苯二异氰酸酯反应得到;
聚酯多元醇链段包括己二酸链段、1,4-丁二醇链段、聚四氢呋喃链段和2,4-吡啶二甲酸链段,且不同聚酯多元醇链段的2,4-吡啶二甲酸链段之间经Ni2+配位;
己二酸链段与2,4-吡啶二甲酸链段的摩尔比为1:0.05~0.08;
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的硬度为92~95A,撕裂强度为95~108KN/m,伸长率为550~600%,初始热降解温度为290~296℃,最大热降解温度为423~437℃,失效次数大于200万次(聚氨酯弹性材料的耐疲劳性采用GB/T15584-1995进行检测,试验预载力为4900N)。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如上所述的一种聚氨酯弹性体材料,不同聚酯多元醇链段的2,4-吡啶二甲酸链段之间经Ni2+配位形成的配位结构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078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