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化硅储能变流器的无反馈节点同期并网控制方法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08848.4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651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杨波;余豪杰;吴福保;陶以彬;李官军;李浩源;殷实;陈国伟;周晨;冯鑫振;桑丙玉;李跃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H02J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210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化硅 变流器 反馈 节点 同期 并网 控制 方法 系统 | ||
1.碳化硅储能变流器的无反馈节点同期并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I:初始化同期计数标志位Count1、自适应运行计数标志位Count2、自适应运行计数标志位Count3以及自适应运行标志位Adaptive-flag的计数均为0;
步骤II:当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并网点电网侧的电压和频率满足同期并网约束时,读取Adaptive-flag的计数;
步骤III:若Adaptive-flag的计数为1时,则进行自适应调节,并跳转至步骤VI;若Adaptive-flag的计数为0时,更新碳化硅储能变流器的输出电压给定值和频率给定值,并在更新后获取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并网点变流器侧电压和相位;
步骤IV:若更新后获取的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并网点变流器侧电压和相位满足第一偏差约束,则令Count1的计数增加1,否则,跳转至步骤II;
步骤V:若Count1的计数达到第一预设值,则令Adaptive-flag的计数为1,进行自适应调节,并转至步骤VI;否则,跳转至步骤II;
步骤VI:若自适应调节完成后Count2的计数达到第二预设值,则同期并网成功,并退出同期并网控制;
若自适应调节完成后Count3的计数达到第三预设值,则同期并网失败,并退出同期并网控制;
否则,跳转至步骤II。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行自适应调节,包括:
再次更新碳化硅储能变流器的输出电压给定值和频率给定值,并在再次更新后获取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并网点变流器侧电压;
若再次更新后获取的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并网点变流器侧电压和电网侧电压满足第二偏差约束,则令Count2的计数增加1,Count3的计数清零;
否则,令Count2的计数清零,Count3的计数增加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再次更新碳化硅储能变流器的输出电压给定值和频率给定值的计算式如下:
式中,ΔU2为第二预设电压偏差值,Uref为碳化硅储能变流器的输出电压给定值,Fref为碳化硅储能变流器的频率给定值,Ugrid为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并网点电网侧电压,Fregrid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并网点电网侧频率;
其中,所述ΔU2的计算式如下:
其中,δ为偏差权重,δ∈(0~1),Unorm为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可并网运行的电网电压中位值,Upcs为更新后获取的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并网点变流器侧电压,Umin为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可并网运行的电网电压下限值,Umax为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可并网运行的电网电压上限值。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偏差约束的计算式如下:
其中,ΔU3为第三预设电压偏差值,为再次更新后获取的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并网点变流器侧电压,为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并网点电网侧电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期并网约束的计算式如下:
式中,Ugrid为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并网点电网侧电压、Fregrid为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并网点电网侧频率,Umin为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可并网运行的电网电压下限值,Umax为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可并网运行的电网电压上限值,Fmin为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可并网运行的电网频率上限值,Fmax为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可并网运行的电网频率下限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0884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