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化硅储能变流器的无反馈节点同期并网控制方法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08848.4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651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杨波;余豪杰;吴福保;陶以彬;李官军;李浩源;殷实;陈国伟;周晨;冯鑫振;桑丙玉;李跃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H02J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210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化硅 变流器 反馈 节点 同期 并网 控制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碳化硅储能变流器的无反馈节点同期并网控制方法和系统,包括:当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并网点电网侧的电压和频率满足同期并网约束时,读取Adaptive‑flag的计数;计数为1时,执行自适应调节,计数为0时,以更新碳化硅储能变流器的输出电压给定值和频率给定值的方式将Adaptive‑flag的计数更改为1,再进行自适应调节,依据自适应调节结果给出同期并网控制结果以及相应的执行操作。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高采样频率和高控制精度为基础,通过实时对比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并网点前后电压波动状态,在无需增加辅助接线或更换并网点开关的情况下即可完成无反馈节点状况下的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同期并网,极大减小现场施工和改造的工作量,进一步推动储能系统在配电网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变流器并网应用领域,具体涉及碳化硅储能变流器的无反馈节点同期并网控制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据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为止,储能项目装机越来越多。其中,抽水蓄能占比最高,电化学储能装机次之。各类应用场景中,电源侧辅助服务、电网侧储能、集中式新能源、工商业削峰填谷、分布式及微网的装机呈现降序排列规则。
储能变流器能够实现能量双向流动,具备并网、离网等不同功能,是储能系统中的关键装置,是沟通电化学储能与电网/负荷的桥梁。
为实现对负荷的可靠供电,同时减缓储能电池的运行损耗,延长使用寿命,在以储能电池为支撑的供电系统中要求储能变流器具备同期并网功能。
目前储能变流器同期运行时多需要并网点开关提供反馈节点信号,而对于一些现有配电系统中并网点开关大多无反馈节点或反馈节点无法接入储能变流器中,传统变流器同期控制策略在该情况下无法实现同期功能。
当前,尚未有无反馈节点的储能变流器的同期并网控制策略被提出。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碳化硅储能变流器的无反馈节点同期并网控制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完成了无反馈节点状况下的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同期并网,极大减小现场施工和改造的工作量,进一步推动储能系统在配电网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碳化硅储能变流器的无反馈节点同期并网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I:初始化同期计数标志位Count1、自适应运行计数标志位Count2、自适应运行计数标志位Count3以及自适应运行标志位Adaptive-flag的计数均为0;
步骤II:当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并网点电网侧的电压和频率满足同期并网约束时,读取Adaptive-flag的计数;
步骤III:若Adaptive-flag的计数为1时,则进行自适应调节,并跳转至步骤VI;若Adaptive-flag的计数为0时,更新碳化硅储能变流器的输出电压给定值和频率给定值,并在更新后获取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并网点变流器侧电压和相位;
步骤IV:若更新后获取的碳化硅储能变流器并网点变流器侧电压和相位满足第一偏差约束,则令Count1的计数增加1,否则,跳转至步骤II;
步骤V:若Count1的计数达到第一预设值,则令Adaptive-flag的计数为1,进行自适应调节,并转至步骤VI;否则,跳转至步骤II;
步骤VI:若自适应调节完成后Count2的计数达到第二预设值,则同期并网成功,并退出同期并网控制;
若自适应调节完成后Count3的计数达到第三预设值,则同期并网失败,并退出同期并网控制;
否则,跳转至步骤II。
优选的,所述进行自适应调节,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088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