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高速连接器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15892.8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871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陈家军;沈履善;晏辉如;朱江;陈宏基;向慧珍;汪超;陈琼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40 | 分类号: | H01R13/40;H01R13/502;H01R13/631;H01R13/62;H01R24/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21532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高速 连接器 组件 | ||
1.一种汽车高速连接器组件,包括可互配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所述第一连接器(1)包括复数个第一端子(11)和第一绝缘体(12),复数所述第一端子(11)固定于第一绝缘体(12);所述第二连接器(2)包括复数个第二端子(21)和第二绝缘体(22),复数个所述第二端子(21)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体(2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21)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二焊接部(211)、第一固定部(212)、弹性部(213)、第二固定部(214)和第二接触部(215);所述第二绝缘体(22)包括内壳体(222)和套设在内壳体(222)上的外壳体(221),所述内壳体(222)的外壁和所述外壳体(221)内壁之间形成有空隙(23);第二连接器(2)还包括:
第一连接体(24),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12);及
第二连接体(25),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部(214);
其中,所述第二端子(21)的第一固定部(212)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体(24)固定于所述外壳体(221),所述第二端子(21)的第二固定部(214)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体(25)固定于所述内壳体(222),所述第二焊接部(211)露出所述外壳体(221),所述第二接触部(215)位于所述内壳体(222)背离所述空隙(23)的一侧用于和所述第一端子(11)连接,所述弹性部(21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空隙(23)内;
所述第一连接体(24)和所述第二连接体(25)分别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二端子(2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高速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213)具有:
上U形部(2131),所述上U形部(213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12);
延长部(2132),所述延长部(213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U形部(2131)的另一端;及
下U形部(2133),所述下U形部(213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延长部(2132)的另一端,所述下U形部(213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2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高速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21)包括第二电源端子(21a),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1a)的所述弹性部(213)开设有至少一条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缝隙(2134),且所述下U形部(2133)的底壁上的所述缝隙(2134)内设置有连接部(2135),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1a)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15)分为复数个弹片(215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高速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体(24)卡接于所述外壳体(221),所述第二连接体(25)卡接于所述内壳体(2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高速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222)包括底板(2221)和内壳侧板(2222),所述底板(2221)和所述内壳侧板(2222)交接处的底壁上开设有沿所述内壳体(22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2224),所述第一凹槽(2224)的底壁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间隔分布的插孔(2225),每个所述第二端子(21)贯穿一个所述插孔(2225),且所述第二连接体(25)卡接于所述第一凹槽(2224)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高速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2224)的两侧壁上均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凸起部(22241),所述第二连接体(25)朝向所述第一凹槽(2224)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槽(251),每个所述凸起部(22241)卡接在一个所述卡槽(251)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高速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体(25)背离所述内壳侧板(2222)的一侧设置有燕尾形的第二卡块(252),所述底板(2221)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卡块(252)匹配卡接的第二燕尾槽(2224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1589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