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能环保型的三甘醇脱水装置及脱水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22552.8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19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兆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兆伟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B01D53/14;B01D53/00;C10L3/10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荆晓红 |
地址: | 20013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环保 甘醇 脱水 装置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节能环保型的三甘醇脱水装置。主要解决了现有三甘醇脱水装置脱水效果差及能耗高不环保的问题。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塔顶冷凝器塔顶换热后的甘醇溶液管线连接排放气冷却系统、超重力分离缓冲系统;超重力分离缓冲系统的甘醇出口管线连接闪蒸罐;闪蒸罐罐底管线连接过滤器、换热器、再生塔及重沸器、甘醇贫液缓冲罐;甘醇贫液缓冲罐罐底管线通过气体/甘醇换热器连接吸收塔塔顶侧面管线;再生塔塔顶出口管线连接排放气冷却系统塔顶进口管线;排放气冷却系统气体出口连接真空压缩机组系统气体进口。该节能环保型的三甘醇脱水装置及脱水工艺,能够提高脱水效果,降低设备运行能耗,避免环境污染,消除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节能环保型的三甘醇脱水装置及脱水工艺。
背景技术
三甘醇脱水装置是利用三甘醇溶液吸湿性强的特点,在脱水塔中吸收气体中的水分,达到干燥气体的目的;吸收了水分的三甘醇溶液再经过加热方式脱除掉水分实现再生,循环使用。
常规三甘醇脱水装置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由于三甘醇分解温度为206℃常规三甘醇脱水装置只能加热到200℃进行三甘醇再生,此时三甘醇的再生浓度为98.9%,脱水效果较低,露点降仅为20-40℃,为提高脱水效果,常规装置采用加汽提气方式进一步提浓,当汽提气管线(107)汽提气流量为20-200m3/h时,甘醇再生浓度为99.3-99.9%,露点降为40-70℃,这部分汽提气在再生塔顶直接排入大气,再生塔顶排放气的成分有天然气、溶解于甘醇中经加热汽化出来的烃类、醇类及水蒸汽等,尤其是天然气中的芳香烃极易溶于三甘醇中,这类芳香烃为苯、甲苯、二甲苯,被现代医学已经明确认定是致癌物质,它们的沸点是80-150℃,低于三甘醇的200℃再生加热温度,它们会随着水蒸汽一起从三甘醇溶液中汽化出来并扩散到大气中,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增加运行能耗,还会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存在安全防火隐患,因此采用常规三甘醇脱水装置的集气站、净化厂经常能闻到刺鼻的气味。
三甘醇需要常温高压脱水,高温常压再生。为保证脱水效果及满足设备使用要求,三甘醇脱水装置配套有多种形式的换热器:管壳式、板式、套管式、盘管式、翅片式等,许多热量被浪费,散失到大气中。三甘醇的分解温度仅为206℃,三甘醇的再生温度为200℃时,在加热炉管部位容易产生局部过热现象或由于温度控制不当造成三甘醇的分解。为避免三甘醇分解的酸性产物腐蚀设备,还需要定期加入PH调节剂和缓蚀剂。
因此,这种常规三甘醇脱水装置的缺点是脱水效果差,设备运行能耗较高,排放气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现有三甘醇脱水装置脱水效果差及能耗高、不环保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节能环保型的三甘醇脱水装置,该装置能够提高脱水效果,降低设备运行能耗,避免环境污染,消除安全隐患。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节能环保型的三甘醇脱水工艺。
本发明解决其问题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达到:一种节能环保型的三甘醇脱水装置,包括吸收塔,所述吸收塔塔底管线通过甘醇泵连接再生塔顶冷凝器,所述再生塔顶冷凝器塔顶换热后的甘醇溶液管线连接排放气冷却系统、超重力分离缓冲系统;超重力分离缓冲系统的甘醇出口管线连接闪蒸罐;闪蒸罐罐底管线连接过滤器、换热器、再生塔及重沸器、甘醇贫液缓冲罐;甘醇贫液缓冲罐罐底管线通过气体/甘醇换热器连接吸收塔塔顶侧面管线;再生塔塔顶出口管线连接排放气冷却系统塔顶进口管线;
所述排放气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外管、冷却内管、缓冲罐;冷却外管中心装有冷却内管;冷却外管顶部开口为排放气进口;冷却外管外壁有外翅片;冷却内管顶部穿过冷却外管外壁的弯头开口端为甘醇出口;冷却内管外壁中、上部有内翅片;冷却外管、冷却内管下端通过缓冲罐顶部中心穿入缓冲罐,缓冲罐外部设置有罐体保温壳;缓冲罐底部开有液体出口,冷却内管底部穿过缓冲罐外壁的弯头开口端为甘醇进口;缓冲罐上部开有气体出口;甘醇出口连接超重力分离缓冲系统下部甘醇进口;气体出口连接真空压缩机组系统气体进口管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兆伟,未经张兆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225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