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回转筒体结构碳纤维复合材料微波固化成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40393.4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483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褚奇奕;窦明月;胡伟叶;宛静;仲晓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34 | 分类号: | B29C70/34;B29C35/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21000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转 结构 碳纤维 复合材料 微波 固化 成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转筒体结构碳纤维复合材料微波固化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采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回转筒体结构透波模具;步骤2:将回转筒体结构的模型导入到铺放软件中,生成正确的轨迹代码并输入到电脑;通过铺放头的送料、切料和止纱三个步骤,选用T300碳纤维高温环氧树脂预浸料,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轨迹在回转筒体结构透波模具上进行连续铺放;步骤3:采用真空袋压法进行预压实;步骤4:将抽真空预压实的回转筒体碳纤维预制件连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透波模具用螺栓紧固起来;步骤5:放入到微波罐中进行微波固化。该方法确保了微波固化工艺参数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自动化成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回转筒体结构碳纤维复合材料微波固化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比强度和比模量高、耐疲劳与耐腐蚀性好,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其中以壳体为主的产品越来越多的选择是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明显减轻壳体的重量。针对大型复杂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传统的成型工艺以自动铺放成型技术和热压罐固化技术为主。由于热压罐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孔隙率低、纤维含量高。但热压罐工艺主要靠罐内空气不断循环流动,加速模具和复合材料换热,利用热传导对复合材料进行加热固化,难以避免地产生热梯度。迎风面罐头升温降温较快,背风面罐尾升温降温较慢,对于大尺寸的复合材料构件会造成头尾极大的温差。这会导致固化不均匀,产生复合材料固化残余变形,这种变形很难预测和控制,致使成品率较低。
微波固化技术是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传统复合材料成型工艺采用电加热技术固化材料树脂基体,复合材料表面和内部始终存在温度差异。微波固化是将微波能直接辐射到材料表面,并穿透材料,使得材料的内外同时均匀加热,能短时间达到固化复合材料的目的。传统的固化方式依靠温度差异传递热量,而在加热腔体中微波均匀分布,复合材料的各个部位通常都能均匀渗透微波,吸收电磁波产生热量,大大改善的均匀性。微波对复合材料的加热效果由材料的介电常数和损耗正切值决定。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损耗正切值都较高,微波功率的小幅度变化都会造成复合材料温度的剧烈变化,热惯性极小,特别适宜于加热全过程的工艺自动化控制。微波对不同介电性能的材料作用效果不同,复合材料微波固化过程中,只有复合材料被加热,腔体中的气体和透波模具都不会被加热。由于微波对材料的直接加热、选择性加热以及微博源极高的能量转化效率,使得微波固化的能源利用率远高于热压罐工艺,生产环境也明显改善。
因此,采用微波固化技术代替热压罐固化技术,由于其温度响应快,固化能耗低,周期短,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复合材料高效节能固化关键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转筒体结构碳纤维复合材料微波固化成型方法,该方法解决了金属模具对微波的反射,确保了微波固化工艺参数的可靠性,并实现碳纤维预浸料的快速固化成型。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回转筒体结构碳纤维复合材料微波固化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回转筒体结构透波模具;
步骤2:将回转筒体结构的模型导入到铺放软件中,生成正确的铺放轨迹代码并输入到控制系统;设置自动铺放工艺参数,控制系统控制铺放头进行送料、切料和止纱三个步骤,将预浸料按照预先设定好的铺放轨迹在回转筒体结构透波模具上连续铺放,铺放完成后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预制件;
步骤3:采用真空袋压法进行预压实:依次用脱模布、带孔隔离膜和透气毡包裹整个碳纤维复合材料预制件,并用压敏胶带贴合,最后裹上真空袋,采用密封胶带进行密封,打开真空袋上的真空阀,用快速接头连接真空系统进行抽真空预压实;
步骤4:将抽真空预压实的回转筒体碳纤维预制件连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透波模具紧固起来;
步骤5:将回转筒体碳纤维预制件连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透波模具一起放入到微波罐中,设置微波固化工艺参数进行微波固化,微波罐中有测温装置,可根据频率调节微波固化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403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碳钢纤维生产加工方法
- 下一篇:结合碰撞阻尼的杆式调谐颗粒质量阻尼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