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粒子减隔振一体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05424.8 | 申请日: | 2020-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240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肖望强;吉利;林昌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振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02 | 分类号: | F16F15/02;F16F7/01;F04B53/00;B23Q11/00;H02K5/24;G06F30/17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薛晨光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粒子 减隔振 一体化 系统 | ||
1.一种粒子减隔振一体化系统,用于提升振动设备与隔振面的隔振效果,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振动设备的设备本体;
粒子阻尼器,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上,所述粒子阻尼器内部充有阻尼粒子,以将所述设备本体的低频振动转化为高频的粒子运动;
隔振器,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和所述隔振面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粒子减隔振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与所述隔振器之间或所述安装结构设置在所述隔振器与所述隔振面之间;所述振动设备为泵、机床、动力设备或电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粒子减隔振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子阻尼器设置在所述安装结构的前10阶非刚体模态位置、所述设备本体的前10阶非刚体模态位置、所述设备本体的振动较大位置和/或振动关键传递路径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粒子减隔振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粒子的粒子数密度a为0.1~0.99,所述阻尼粒子的粒径d为0.01~10mm,且采用不同级配;所述阻尼粒子采用恢复系数e为0.1~0.9的金属、合金或非金属材料;所述粒子阻尼器的壳体材料为金属或非金属,所述壳体的外形为圆柱、多边形棱柱、柔性包袋、多边形棱锥、圆台、法兰状或卡箍状,所述壳体的壁厚为0.01~2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粒子减隔振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子阻尼器的质量n为所述设备本体与所述粒子阻尼器的质量总和m的0.01%~100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粒子减隔振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安装粒子阻尼器后所述隔振器的上部激励频率fi满足以下公式:
式中:
fi为安装粒子阻尼器后所述隔振器的上部激励频率;
为平均碰撞频率;
b为常数,取值范围为0<b≤109;
π为圆周率;
Aj为所述粒子阻尼器安装位置的振动幅值;
d为所述阻尼粒子的粒子粒径;
a为所述阻尼粒子的粒子数密度;
fj为所述粒子减隔振一体化系统不设置粒子阻尼器时的隔振器的上部激励频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粒子减隔振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fi≤f2,其中,f2为隔振器的驻波频率;且其中,f0为所述隔振器的固有频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粒子减隔振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子阻尼器遵循△*Ui最大原则设计,其中,△为安装粒子阻尼器后上部激励频率fi引起的振动的振动传递率减小量,Ui为所述粒子阻尼器的耗能,△和Ui满足以下公式:
式中:
m为所述设备本体的质量;
n为所述粒子阻尼器的质量;
ξ为所述设备本体和所述粒子阻尼器组成的系统的系统阻尼比;
gj为所述粒子阻尼器的模态参与因子;
为平均碰撞频率;
f0为所述隔振器的固有频率;
式中:
h为粒子粒径相关系数,取值范围为0<h<105;
e为粒子恢复系数;
Aj为所述粒子阻尼器安装位置的振动幅值;
π为圆周率;
m为所述设备本体的质量;
gj为所述粒子阻尼器安装位置的模态参与因子;
fi为所述粒子减隔振一体化系统安装粒子阻尼器时的隔振器的上部激励频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振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振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0542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载随车吊高空作业台
- 下一篇:一种防卡线的窗帘导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