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粒子减隔振一体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05424.8 | 申请日: | 2020-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240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肖望强;吉利;林昌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振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02 | 分类号: | F16F15/02;F16F7/01;F04B53/00;B23Q11/00;H02K5/24;G06F30/17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薛晨光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粒子 减隔振 一体化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粒子减隔振一体化系统,用于提升振动设备与隔振面的隔振效果,包括振动设备的设备本体;粒子阻尼器,设置在设备本体上,粒子阻尼器内部充有阻尼粒子,以将设备本体的低频振动转化为高频的粒子运动;隔振器,设置在设备本体和隔振面之间,粒子阻尼器内部的阻尼粒子进行高频的粒子运动,提高了粒子阻尼器和隔振器组成的系统的整体的振动频率,增大了隔振器的上部激励频率,可有效提高隔振器的隔振效果;同时粒子阻尼器还能够吸收一部分振动能量,进一步增强了减隔振效果。这种设计比单独使用粒子阻尼器进行减隔振或单独使用隔振器进行减隔振的效果更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隔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粒子减隔振一体化系统。
背景技术
在各种机械设备的运行过程中,振动是必然会产生的一种现象,通常来讲,机械设备运行时产生的振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有害的,因此对机械设备的减隔振处理便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的常用减隔振方法中,一种是使用设置在机械设备上的阻尼耗能元件,这种方式的所采用的阻尼耗能元件往往占据空间和质量较大,使用效果较差;另一种是通过在机械设备与隔振面之间设置隔振器的方式来进行减隔振处理,而这种方式又存在固有频率低,线位移过大等不足。
因此,目前急需一种新的减隔振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粒子减隔振一体化系统,用于提升振动设备与隔振面的隔振效果,包括所述振动设备的设备本体;粒子阻尼器,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上,所述粒子阻尼器内部充有阻尼粒子,以将所述设备本体的低频振动转化为高频的粒子运动;隔振器,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和所述隔振面之间。
采用粒子阻尼器和隔振器相结合的方式来对粒子减隔振一体化系统进行减隔振处理,粒子阻尼器内部的阻尼粒子进行高频的粒子运动,提高了粒子阻尼器和隔振器组成的系统的整体的振动频率,增大了隔振器的上部激励频率,可有效提高隔振器的隔振效果;同时粒子阻尼器还能够吸收一部分振动能量,进一步增强了减隔振效果。这种设计能够达到比单独使用粒子阻尼器进行减隔振或单独使用隔振器进行减隔振更好的效果。
可选地,还包括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与所述隔振器之间或所述安装结构设置在所述隔振器与所述隔振面之间;所述振动设备为泵、机床、动力设备或电机。
可选地,所述粒子阻尼器设置在所述安装结构的前10阶非刚体模态位置、所述设备本体的前10阶非刚体模态位置、所述设备本体的振动较大位置和/或振动关键传递路径上。
可选地,所述阻尼粒子的粒子数密度a为0.1~0.99,所述阻尼粒子的粒径d为0.01~10mm,且采用不同级配;所述阻尼粒子采用恢复系数e为0.1~0.9的金属、合金或非金属材料;所述粒子阻尼器的壳体材料为金属或非金属,所述壳体的外形为圆柱、多边形棱柱、柔性包袋、多边形棱锥、圆台、法兰状、卡箍状或不规则形状,所述壳体的壁厚为0.01~20mm。
可选地,所述粒子阻尼器的质量n为所述设备本体与所述粒子阻尼器的质量总和m的0.01%~1000%。
可选地,安装粒子阻尼器后所述隔振器的上部激励频率fi满足以下公式:
式中:
fi为安装粒子阻尼器后所述隔振器的上部激励频率;
为平均碰撞频率;
b为常数,取值范围为0<b≤109;
π为圆周率;
Aj为所述粒子阻尼器安装位置的振动幅值;
d为所述阻尼粒子的粒子粒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振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振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054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载随车吊高空作业台
- 下一篇:一种防卡线的窗帘导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