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碰撞安全控制系统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36762.8 | 申请日: | 2020-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6539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胡先斌;周慧;夏鸣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13 | 分类号: | B60R21/013;B60R16/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张媛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碰撞 安全 控制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碰撞安全控制系统及车辆,该系统包括:碰撞传感器模块,用于在碰撞时产生碰撞信号;气囊控制模块,与碰撞传感器模块连接,用于接收碰撞传感器模块产生的碰撞信号,并基于碰撞信号确定是否发出安全控制信号;碰撞断路器,设置于车辆主电源回路中,并与气囊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断开车辆主电源回路;车身控制模块,接收车辆主电源提供的供电电压,与气囊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控制车门解锁;该系统还包括电容,用于提供备用电压至车身控制模块。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解决车辆碰撞后主电源线束发生短路而过热起火的问题,还可以保证车身控制模块不会发生掉电重启,保证能持续发出车门解锁信号以控制车门解锁,保证车内人员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碰撞安全控制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车辆工业的腾飞,车辆已经成为大众出行的代步工具,车辆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但是随着车辆的普及,车辆碰撞导致的交通事故也日益增多,近年来,车辆发生碰撞后,车辆起火以及车辆门锁未及时打开,导致车内人员不能及时脱离险境的重大事故时有发生。因此,车辆的安全性、可靠性越来越被重视。
现有的车辆在发送碰撞后,如果主电源线束发生短路,整车电压会被瞬间拉低,并导致线束过热起火,同时车身控制模块或车门解锁模块因掉电重启无法发出车辆的车门解锁指令,导致车门无法在发生事故后自动解锁。对于碰撞时主电源线束发生短路起火的问题,现有的解决方案是在主电源回路中增加保险丝解决线束过热起火的问题,但是无法解决车门解锁时,车身控制模块掉电重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人通过研究发现,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保险丝的熔断时间过长,一般在180ms左右,在这段时间内,整车的电压拉低导致车身控制模块或车门解锁模块掉电重启,进而无法控制车门解锁。因此,申请人提出一种车辆碰撞安全控制系统及车辆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碰撞安全控制系统及车辆,通过使用碰撞断路器作为主电源回路的保护装置,采用气囊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作为碰撞断路器的输入,可以在电容放电完之前快速断开主电源的短路回路,恢复整车电压,防止车身控制模块掉电重启,保证车身控制模块正常工作,以保证车内人员安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碰撞安全控制系统,所述车辆碰撞安全控制系统包括:碰撞传感器模块、气囊控制模块、碰撞断路器以及车身控制模块;所述碰撞传感器模块,用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碰撞信号;所述气囊控制模块,与所述碰撞传感器模块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碰撞传感器产生的所述碰撞信号,并基于所述碰撞信号确定是否发出安全控制信号;所述碰撞断路器,设置于车辆主电源回路中,并与所述气囊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安全控制信号后断开所述车辆主电源回路;所述车身控制模块,接收车辆主电源提供的供电电压,与所述气囊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安全控制信号后控制车门解锁;其中,所述车辆车辆碰撞安全控制系统还包括电容,用于提供备用电压至所述车身控制模块。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碰撞传感器模块包括正碰撞传感器、侧碰撞传感器以及后碰撞传感器。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正碰撞传感器为中央加速度传感器,所述侧碰撞传感器为驾驶舱外侧加速度传感器,所述后碰撞传感器为乘客舱加速度传感器。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气囊控制模块、所述碰撞断路器以及所述车身控制模块通过CAN总线进行连接。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车辆碰撞安全控制系统还包括辅助电源和隔离开关,所述辅助电源连接于所述隔离开关和所述车身控制模块之间。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辅助控制模块,所述辅助控制模块与所述气囊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安全控制信号,在所述车身控制模块失效时,控制车门解锁。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辅助控制模块设置在车辆后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367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