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载式轨道廓形与不平顺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60796.0 | 申请日: | 2020-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1287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干锋;邬平波;罗光兵;李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华瑞智创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1/24 | 分类号: | G01B11/24;G01B11/30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李亚男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轨道 平顺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载式轨道廓形与不平顺检测装置,属于轨道交通测量领域。包括设置在轨道上方的构架,构架两端设有轮对,构架底端并位于轮对之间设有固定基座,固定基座底侧设有用于对轨道廓形与不平顺进行扫描的检测组;检测组包括设置在固定基座底侧的多组1D传感器以及设置在固定基座底侧的2D传感器,1D传感器和2D传感器的检测端均设置在轨道的垂直正上方且朝向轨道,本实用新型能实时检测走行部的运行状态并对长距离的轨道进行廓形与不平顺检测,并且本实用新型作业效率高、检测精度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强,组装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测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式轨道廓形与不平顺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车辆的运行速度和运行频次也不断增加,随之带来的是轮轨关系呈现的问题日益严重。轨道作为车辆的运行的主要承载结构,受到轮对的冲击明显,导致轨道表面出现波磨、裂纹、剥离、扣件松动以及轨道变形等严重问题,对车辆安全运行造成了威胁。为防止该类恶性事件的发生,必须采用必要的监测手段对轨道状态进行综合分析。
常用的轨道状态检测设备有便携式装置和轨检列车两种模式,便携式的装备在区间内采用人工推进检测,检测效率低,仅适用于轨道的日常巡检和定检普查使用。大型轨检列车能有效的对轨道不平顺、轨道廓形以及轨道损伤状态进行检测,从而保障车辆的安全运行,但成本高且适用于周期性检测,不能及时掌握线路变化,在维修决策方面还有待完善。因此,需要研发一种便捷式的随车检测轨道状态的装备,可及时发现轨道的状态,便于检修和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车载式轨道廓形与不平顺检测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载式轨道廓形与不平顺检测装置,包括设置在轨道上方的构架,构架两端设有轮对,构架底端并位于轮对之间设有固定基座,固定基座底侧设有用于对轨道廓形磨损与不平顺进行扫描的检测组;检测组包括设置在固定基座底侧的多组1D传感器以及设置在固定基座底侧的2D传感器,1D传感器和2D传感器的检测端均设置在轨道的垂直正上方且朝向轨道。
作为优选,1D传感器外侧套设有第一保护罩,第一保护罩上对应1D传感器的检测端位置处设有第一通孔。
作为优选,2D传感器外侧套设有第二保护罩,2D传感器倾斜设置在第二保护罩内。
作为优选,第二保护罩上对应2D传感器的检测端位置处设有第二通孔。
作为优选,第二通孔设置在2D传感器检测端与轨道待测面之间。
作为优选,第二保护罩亦倾斜设置在固定基座上,第二保护罩与2D传感器的倾斜度相同。
作为优选,构架包括设置在轮对上的连接部以及设置在两组连接部之间并用于安装固定基座的侧梁底部,侧梁底部与轨道的间距小于连接部与轨道的间距。
作为优选,固定基座顶侧设有倾角传感器。
作为优选,第一保护罩通过固定板与构架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固定基座上设有多组固定钩,固定钩内设有固定螺纹孔。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检测组安装在构架上,利用设置在固定基座底侧的1D传感器和2D传感器对钢轨进行非接触式检测,并通过激光三角测距原理获取轨道的位置坐标,再通过坐标变换获取轨道的三维轮廓,由此实现了本实用新型实时检测走行部运行状态以及对长距离轨道廓形与不平顺的检测功能。同时本实用新型可与钢轨铣磨车、钢轨打磨车等各类钢轨养护工程车配合使用,实现作业时对钢轨轮廓的实时动态测量和状态维修,从而实现作业前后轨廓的对比,及时检测作业效果,大大提高了检测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作业效率高、检测精度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强,组装方便。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华瑞智创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华瑞智创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607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