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山区公路的减灾防灾框架明洞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51177.2 | 申请日: | 2020-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248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张生;袁松;魏记承;张廷彪;郑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唐邦英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山区 公路 减灾 防灾 框架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山区公路的减灾防灾框架明洞结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对称设置有内侧墙和外侧墙,所述内侧墙和外侧墙的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为箱式顶板,所述箱式顶板的底部通过消能支座分别与内侧墙和外侧墙的顶部连接,所述箱式顶板的顶部设置有顶部缓冲层,所述顶部缓冲层为内高外低的结构,所述箱式顶板的箱梁采用预制件采用湿接缝拼接而成。本实用新型所述框架明洞结构不仅能够具有被动防落石的效果,且跨度较大,能够适用于山区公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减灾防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山区公路的减灾防灾框架明洞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山区公路被规划、建设。道路等级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满足车行,同时也需要满足人行、非机动车通行,导致隧道宽度越来越宽,其隧道顶板随之也越来越厚,导致隧道造价极高。特别是西南山区,地质灾害较多,特别是雨季,崩塌、危岩频发,给山区道路运营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山区道路大多数是一侧临河,一侧靠山,山高坡陡。在自然风化、人类活动过程中易诱发落石,受地形、地质、造价等方面的影响,往往不能绕避,公路必须穿越该区域,明洞结构已经被证明为一种被动防落石的有效结构,是被动解决这种地质灾害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如何提高明洞的被动防护能级,同时满足较大断面的通行能力,这一直是山区道路减灾防灾不断探索的领域。
传统的拱形明洞结构受力较好,但其外侧侧墙占用宽度较宽,不适用于本身道路就狭窄的高山峡谷地段,传统框架矩形外侧占地较小,适合这种地形条件,但是其传统的矩形、肋板结构跨度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山区公路的减灾防灾框架明洞结构,所述框架明洞结构不仅能够具有被动防落石的效果,且跨度较大,能够适用于山区公路。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适用于山区公路的减灾防灾框架明洞结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对称设置有内侧墙和外侧墙,所述内侧墙和外侧墙的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为箱式顶板,所述箱式顶板的底部通过消能支座分别与内侧墙和外侧墙的顶部连接,所述箱式顶板的顶部设置有顶部缓冲层,所述顶部缓冲层为内高外低的结构,所述箱式顶板的箱梁采用预制件采用湿接缝拼接而成。
现有的框架明洞结构的矩形、肋板结构跨度有限,不能适用于跨度较大的山区公路。
本实用新型所述箱式顶板的箱梁采用预制件采用湿接缝拼接而成;使得箱梁的高度、截面尺寸、宽度可根据明洞纵向和横向跨度调整,不仅可以实现跨度可做到20m甚至更大跨度,并且,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降低现场施工时间,提高施工安全性;本实用新型在防止落石冲击有三层防护,分别为顶部缓冲层、箱式顶板和消能支座,有效对落石进行防护。如此,本实用新型所述框架明洞结构不仅能够具有被动防落石的效果,且跨度较大,能够适用于山区公路。
进一步地,顶部缓冲层为高度由中间向两端逐渐平滑下降的弧面结构。
进一步地,箱式顶板的内部设置有隔板。
所述隔板的设置能够提高箱式顶板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隔板设置有多个,多个隔板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内侧墙和外侧墙上均设置有外侧开窗。
进一步地,内侧墙和外侧墙均为上小下大的梯形结构。
由于设置顶部缓冲层,使得明洞结构的受力为三角形,即内侧墙和外侧墙的受力为上大下小,将内侧墙和外侧墙设置为上小下大的梯形结构。
进一步地,梯形结构采用肋板式结构。
上述设置能够减少混凝土方量,同时提高侧墙抵抗水平能力。
进一步地,底板采用多个预制板采用湿接缝拼接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511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城市下穿隧道结构
- 下一篇:一种公路隧道中央排水沟及路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