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58295.6 | 申请日: | 2020-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075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尹伊君;陈悠;袁懋;叶永盛;杨继伟;俞晓峰;韩双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J49/42 | 分类号: | H01J49/42;H01J4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52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模 离子 传输 装置 | ||
1.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所述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包括多极传输杆和第一离子透镜,所述第一离子透镜设置在所述多极传输杆的离子出口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还包括:
第二离子透镜,所述第二离子透镜设置在所述多极传输杆的外侧部,所述第二离子透镜内的离子传输方向和多极传输杆内离子传输方向间的夹角为直角或锐角;从所述第二离子透镜射出的离子从相邻二个传输杆之间的缝隙进入多极传输杆内;
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为柱形,设置在第一离子透镜和第二离子透镜之间,且处于所述多极传输杆的外侧部;所述第一电极的中心轴线和多极传输杆的中心轴线件的夹角为直角或锐角;
第一组电极,所述第一组电极包括至少二个电极,分别临着所述第一离子透镜和第二离子透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还包括:
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离子透镜和第二离子透镜之间,且所述多极传输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依次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电极包括:
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离子透镜的远离所述第一电极的外侧部;
第四电极,所述第四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离子透镜的远离所述第一电极的外侧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关于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径向对称,第一离子透镜和第二离子透镜分别关于所述第一径向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电极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中心轴线和所述多极传输杆的中心轴线间的夹角为直角,并平行于所述第二离子透镜的中心轴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子透镜和/或第二离子透镜的内径R满足:R=2.871·r·a;位置相对的所述第一离子透镜的端面和多极传输杆的端面间的距离L2=e·r,所述第二离子透镜的临着多极传输杆的端面到所述多极传输杆的中心轴线间的距离L7=j·r,所述第二离子透镜的中心轴线到所述多极传输杆的离子出口的端面的距离L8=k·r,a∈(1,1.3),e∈(0.1,0.5),j∈(3,6),k∈(4,6),r为所述传输杆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直径D1满足:D1=c·r,第一电极的中心轴线到多极传输杆的中心轴线的距离L4=d·r,所述第一电极的中心轴线到所述多极传输杆的离子出口的端面间的距离L5=h·r,c∈(2.5,5),d∈(3,5),h∈(0.5,1.5),r为所述传输杆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的临着第二离子透镜的端面到所述多极传输杆的离子出口端面的距离L6=f·r,第三电极的沿着平行于第二离子透镜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长度L1=b·r,第四电极的沿着平行于多极传输杆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长度L1=b·r,第四电极的沿着平行于多极传输杆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长度L3=g·r,f∈(3,5),b∈(3,4),g∈(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5829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储物功能的游泳圈
- 下一篇:一种自动化机械生产辅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