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用双内啮合行星机构的双中间轴变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0208603.1 | 申请日: | 2020-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757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志刚 |
主分类号: | F16H3/44 | 分类号: | F16H3/44;F16H3/64;F16H57/023;F16H5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呱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孙志一 |
地址: | 130062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啮合 行星 机构 中间 变速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用双内啮合行星机构的双中间轴变速器,双中间轴机构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转动连接在壳体上,双内啮合行星机构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转动连接在壳体上;双中间轴机构的输入端和/或输出端连接有至少一个双内啮合行星机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双中间轴变速器副箱寿命低的问题。效果:双中间轴机构实现动力分流,齿轮承载能力增强,结构紧凑;双内啮合行星机构的齿轮传动仅通过一个具有内齿轮、外齿轮的行星齿圈进行动力传递,行星齿圈没有了传统行星轮系载荷不均匀问题,不必设计专门的均载机构,结构简单,传动部件减少;双内啮合行星机构按实际应用可设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组组合,变速器档位数成倍增加,速比大,传递扭矩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双内啮合行星机构的双中间轴变速器。
背景技术
双中间轴变速器与行星机构的组合是重型汽车变速器结构中的典型方案;双中间轴变速器具有承载能力强、结构紧凑、质量轻等优点,在原变速器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行星机构副箱使档位数成倍增加,速比大、体积小、传递扭矩大。
传统行星机构对零部件精度要求高,导致了制造成本增加,又因制造误差、安装误差以及构件变形等因素影响,致使传统行星机构行星轮间载荷不均匀分布,传动质量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还必须设计专门的均载机构。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用双内啮合行星机构的双中间轴变速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双中间轴变速器副箱寿命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一种采用双内啮合行星机构的双中间轴变速器,包括双中间轴机构、双内啮合行星机构以及壳体;双中间轴机构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转动连接在壳体上,双内啮合行星机构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转动连接在壳体上;双中间轴机构的输入端和/或输出端连接有至少一个双内啮合行星机构。
进一步地,双中间轴机构的输入端的至少一个双内啮合行星机构首尾依次连接。
进一步地,双中间轴机构的输出端的至少一个双内啮合行星机构首尾依次连接。
进一步地,双内啮合行星机构包括太阳轮、行星架、行星齿圈以及内齿圈;太阳轮的输入端为双内啮合行星机构的输入端,行星架的末端为双内啮合行星机构的输出端;太阳轮与行星齿圈的内圈啮合传动,行星齿圈的外圈与内齿圈啮合传动,行星齿圈的中心固定在行星架的前端,行星架的末端穿设在内齿圈内且与壳体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双内啮合行星机构安装于双中间轴机构的输入端,行星架的末端作为双内啮合行星机构的输出端与双中间轴机构输入端联结。
进一步地,双内啮合行星机构安装于双中间轴机构的输出端,阳轮的输入端作为双内啮合行星机构的输入端与双中间轴机构输出端联结。
进一步地,双内啮合行星机构安装于双中间轴机构的输入端及输出端两端;行星架的末端作为双内啮合行星机构的输出端与双中间轴机构输入端联结形成前置安装;阳轮的输入端作为双内啮合行星机构的输入端与双中间轴机构输出端联结形成后置安装。
进一步地,内齿圈与壳体联结时,动力经太阳轮和行星齿圈后传递至行星架输出,从而起到减速作用形成低档位。
进一步地,内齿圈与行星架联结,行星机构锁死,太阳轮与行星架没有相对转动,双内啮合行星机构的速比为1,从而形成高档位。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双内啮合行星机构的内部结构完全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志刚,未经张志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086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绿色双面印刷装置
- 下一篇:一种消化内科用胃管收纳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