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隧道三维轮廓扫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306995.5 | 申请日: | 202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173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李福健;李杨;于健;杨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1/24 | 分类号: | G01B11/24;G01C7/06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 34134 | 代理人: | 代群群 |
地址: | 230023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三维 轮廓 扫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隧道三维轮廓扫描装置,属于隧道光学测量技术领域。它包括箱体,其具有容置空间;驱动机构,其安装在所述箱体上;工业相机,其至少为两个,间隔安装在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上;编码器,其安装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编码器与工业相机和驱动机构连接。通过在箱体的容置空间内,同时安装编码器和驱动机构,并将至少为两个工业相机,间隔安装在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上,满足对隧道内的空间图像的采集,在使用时,不用组装,只要将箱体搬到指定位置,通过编码器控制驱动机构驱动工业相机,在箱体外侧空间摆动,采集图像信息,该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便于携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光学测量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隧道三维轮廓扫描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受地形限制,为满足铁路和公路建设标准,往往要采用一定数量的隧道来穿越崇山峻岭。为了保证施工过程安全,确保隧道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在隧道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开挖轮廓及初期支护轮廊进行检测,以保障隧道完工后运营安全。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全站仪通过实测某个断面的上限测点三维坐标,人工描绘断面形状,再与设计断面进行比较,检查该断面是否存在侵限问题。这种传统的方法有以下几个缺点:
一是测点偏少,不能对断面进行全面的数据采集,往往采用拟合数据代替未测点,因此精度较低;
二是采用的是断面法,往往是用一个断面来代表一定长度范围的隧道轮廓,这与实际是不符的,造成测量偏差,对后期的施工影响很大;
三是测量作业人员的工作量大,作业时间长,且成果与作业人员的工作经验有很大关系,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
中国专利,其申请号为201710937139.2,公开了一种用于公路隧道检测的立体扫描机器人及其实施方法,其中立体扫描机器人包括线扫描相机、激光光源、位姿调节分支、3D数字相机、激光三维扫描仪和安装平台,安装平台包括基础平台、定位桁架、左侧90°扇形板和右侧90°扇形板,定位桁架的下端面与基础平台固定连接,定位桁架的上端面与激光三维扫描仪固定连接,左侧90°扇形板与右侧90°扇形板分别固定设置在定位桁架相对的左右两侧。该装置的方案实现了2D线扫描相机和3D数字相机在机械结构方面的整合,进而对平面图像和深度图像进行数据融合,以此构建公路隧道病害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公路隧道病害的智能识别与三维测量,识别准确率高、误检率低。但是该装置体型大,不便于携带,使用时还要进行组装,十分不便;且隧道内比较黑暗,相机在黑暗条件下测量的图像比较模糊,无法对后续的图像进行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隧道三维轮廓扫描装置体型大,不便于携带,且使用还要进行组装十分麻烦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隧道三维轮廓扫描装置,在箱体的容置空间内,同时安装编码器和驱动机构,并将至少为两个工业相机,间隔安装在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上,满足对隧道内的空间图像的采集,在使用时,不用组装,只要将箱体搬到指定位置,通过编码器控制驱动机构驱动工业相机,在箱体外侧空间摆动,采集图像信息,该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便于携带。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隧道三维轮廓扫描装置,包括:
箱体,其具有容置空间;
驱动机构,其安装在所述箱体上;
工业相机,其至少为两个,间隔安装在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上;
编码器,其安装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编码器分别与工业相机和驱动机构连接;
其中,所述编码器控制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工业相机,在所述箱体外侧空间摆动,并采集图像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069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